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发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páng méi bái fà庞眉白发 | 庞:通“尨”,杂色。眉毛头发都已花白。形容老人相貌。 | 汉 张衡《思玄赋》:“尉尨眉而郎潜兮。”李善注引《汉武故事》:“颜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至武帝尝辇过郎署,见驷尨眉皓发。” |
xuē fà wéi sēng削发为僧 | 指剃去头发,出家为僧尼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当时鏖战辽兵,势甚危迫,料难脱身,遂削发为僧,直至五台山来。” |
jiàn zài xián shàng,bù dé bù fā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 箭:弓箭;弦: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 | 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
jiù bìng fù fā旧病复发 | 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倒也罢了;只是他在家里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发,难拘束他了。” |
hán chǐ dài fā含齿戴发 | 口中有齿,头上长发。指人类。 | 《魏书·韩子熙传》:“遂乃擅废太后,离隔二宫,拷掠胡定,诬王行毒,含齿戴发,莫不悲惋。” |
shén cǎi huàn fā神采焕发 | 精神焕发,风采动人。 | 《宋史·赵孟頫传》:“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 |
yī chù jí fā一触即发 |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 宋 张咏《乖崖集》:“鯸鯣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
fā rén shēn xǐng发人深省 | 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们深思而有所醒悟。 | 唐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
fā méng zhèn kuì发蒙振聩 | 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4回:“先生,你这一番议论,真可谓之发蒙振聩。” |
xīng chí diàn fā星驰电发 | 谓迅速如流星闪电。 | 北魏·高允《北伐颂》:“跃马裹粮,星驰电发。” |
xìn fā xiāo qiáng衅发萧墙 | 衅:缝隙,引申为争端,事端。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引申为内部。比喻事端或灾祸发生在内部。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傅燮传》:“今张角起于赵、魏,黄巾乱于六州。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 |
dà fā cí bēi大发慈悲 | 比喻起善心,做好事。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梁武帝累修归极乐》:“伏望母亲大人,大发慈悲,优容苦志。” |
zhuó yì zāi huā huā bù fā,wú yì chā liǔ liǔ chéng yīn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 着意:用心。有心栽种的花没开,无意插下的柳枝却成了一片柳荫。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没得到,不经意的却意外地取得了收获。 |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 |
fā hào bù lìng发号布令 | 发:发布;号:号令;布:发布;令:命令。发布命令,下指示进行指挥。 | 战国·卫·吴起《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
tóu pí fā má头皮发麻 | 形容极其恐惧的感觉。 |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18章:“当西边‘中央军’被歼以后,一些伪保长确实感到头皮发麻。” |
fā cè jué kē发策决科 | 策:策问;科:等第。拆阅策问题目,以决定录取。旧指应试取中。 | 汉·扬雄《法言·学行》:“或曰:‘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哑尔笑曰:‘须以发策决科。’” |
fā hūn zhāng dì shí yī发昏章第十一 | 昏头昏脑的风趣话。仿《孝经》“某某章第几”的说法。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跌得个‘发昏章第十一’!” |
fā jiān tì fú发奸擿伏 | 发、擿:揭发;奸:奸臣,坏人;伏:指隐瞒坏事。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 东汉 班固《汉书 赵广汉传》:“其发奸擿伏如神。” |
dǔ zhòu fā shì赌咒发誓 | 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或对某事提出保证 | 温靖邦《将星在狼烟中升起》:“陈书农他们赌咒发誓,声明自己决无二心。” |
jié fà fū qī结发夫妻 | 结发:束发;指初成年。初成年结成的夫妻。后特指原配夫妻。 | 汉 苏武《诗四首》之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
chǐ wēi fā xiù齿危发秀 | 年高眉秀。 | 《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至若齿危发秀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
jīng cǎi xiù fā精采秀发 | 精采:精神、神采;秀发:焕发。形容人的精神焕发。 | 《晋书·慕容超载记》:“精采秀发,容止可观。” |
pī fà yīng guàn被发缨冠 | 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
huò fā chǐ yá祸发齿牙 | 说话不谨慎会招来灾祸。 | 唐·元稹《戒励风俗德音》:“祸发齿牙,言生枝叶,率是道也。” |
hóng dé fā zǐ红得发紫 | 形容一个人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 | 靳凡《公开的情书》:“她仗着出身好,业务好,红得发紫。” |
nù fà chōng guān怒发冲冠 | 冠:帽子。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xīn huā nù fā心花怒发 | 犹心花怒放。 | 清·郑燮《花间堂诗草跋》:“一旦心花怒发,便如太华峰头十丈莲矣。” |
shù dài jié fā束带结发 | 束系衣带,挽起发髻。谓出仕。 | 唐·韩愈《争臣论》:“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 |
qiǎo fā qí zhòng巧发奇中 | 发:射箭,比喻发言。形容善于乘机发表意见,后能为事实所证实。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孝武本纪》:“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
duì tiān fā shì对天发誓 | 誓:誓言。对着苍天发出誓言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0回:“他也不请我,他也不想我。他那日对天发誓,亲笔写了贬书,怎么又肯想我,又肯着你远来请我?” |
fà nù chuān guān发怒穿冠 | 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 三国 魏 曹植《鼙舞歌五首》之五:“张目决眦,发怒穿冠。” |
pī fà rù shān被发入山 | 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 | 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
dài fā hán chǐ戴发含齿 | 谓人的形状。亦以指人。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
fā yǐn zhāi fú发隐摘伏 | 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 宋·秦观《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发隐摘伏,敏捷如神。” |
yī fà qiān jūn一发千钧 | 钧:古代重量单位;约等于现在三十斤。千万斤的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 东汉 班固《汉书 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
hè fà tóng yán鹤发童颜 | 鹤发:白白的头发;童颜:红红的面色。满头白发;面色像孩童一样红润。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 唐 田颖《玉山堂诗文集 梦游罗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 |
yì lùn fēng fā议论风发 |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 元戴良《申屠先生墓志铭》序:“平居议论风发,品藻古今人物,亹亹不能休,座客闻之,率为之夺气。” |
wén shēn jiǎn fā文身翦发 | 见“文身断发”。 | |
máo fà sēn shù毛发森竖 |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 | 宋·岳珂《桯史·馆娃浯溪》:“余忽心动,毛发森竖,乃迹故步,还至水浒。” |
fā kē dǎ qù发科打趣 | 科:古戏曲用语;打趣:用诙谐的言语凑趣助兴。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人发笑或拿人开玩笑。 | 清·颐琐《黄绣球》第15回:“那稿子是同黄通理大家参酌,中间也有发科打趣的处在。” |
zhāo fā xī zhì朝发夕至 | 早上出发;晚上到达。 | 唐 韩愈《鳄鱼文》:“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鳄鱼朝发而夕至也。” |
fā yáng guāng dà发扬光大 | 光大:使显赫盛大。使好的优秀的事物现象不断发展;从而更加完善、提高。 | 宋 黄榦《黄勉斋文集 刘正之遂初堂记》:“备前人之美发挥而光大之。” |
zhèn lóng fā kuì振聋发聩 | 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sī ēn fà yuàn丝恩发怨 | 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文宗太和九年》:“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
fā zōng zhǐ shì发踪指示 | 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杀。比喻在幕后操纵指挥。 | 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
háo fā sī sù毫发丝粟 | 形容极其微小。 | 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若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
tiān liáng fā xiàn天良发现 | 天良:人生来的良知。指人的良心又重新恢复。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6回:“他若昧了良心,自然要笑;设或天良发现,自然要哭了。” |
duàn fà wén shēn断发文身 |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 左丘明《左传 哀公七年》:“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 |
bù chā háo fà不差毫发 | 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 | 唐 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 |
zhuó fà mò shǔ擢发莫数 | 擢:拔;莫:不能。拔下全部头发,也难以数清。形容罪行多得数不清。 | 《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
zhì fà nòu miáo栉发耨苗 | 栉:梳理;耨:除草。梳头发,除杂草。比喻事情利多害少。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圣人之用兵也,若栉发耨苗,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 |
máo fā bù shuǎng毛发不爽 | 犹毫发不爽。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二卷:“四至八到,方方凑合,求其毛发不爽难矣。” |
fà zhí chuān guān发植穿冠 | 形容极度愤怒。同“发上冲冠”。 | 《淮南子 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裂眦,发植穿冠。” |
fā shàng zhǐ guàn发上指冠 |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 |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盗跖闻之,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
shī shū fà zhǒng诗书发冢 |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 先秦 庄周《庄子 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
yún yǒng biāo fā云涌飙发 | 云阵奔涌,狂风发作。形容文章气势磅礴。 | 清·吴敏树《〈欧阳功甫遗集〉序》:“伯鲁之文,云涌飙发而骤进于古,若春木之落其华而将实矣。” |
dōng chuāng shì fā东窗事发 | 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 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
fà zhǐ zì liè发指眦裂 | 头发向上竖起;眼眶也裂开。形容极度悲伤;愤怒。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fā méng qǐ zhì发蒙启滞 | 发蒙:启发蒙昧;滞:不流通。启发蒙昧,打通阻塞。 | 《宋书·武帝纪下》:“古之建国,教学为先,弘风训世,莫当于此,发蒙启滞,咸必之。” |
bù jué rú fà不绝如发 | 绝:断。形容局势危急。 | 东汉 班固《汉书 燕刺王刘旦传》:“先日诸吕阴谋大逆,刘氏不绝如发。” |
huò fā xiāo qiáng祸发萧墙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指祸乱发生在内部。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yī mù sān zhuō fà一沐三捉发 | 沐:洗头;捉:用手攥住。洗一次头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 |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
shēng guān fā cái升官发财 | 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6回:“总而言之,我不曾提挈侄儿子升官发财,是我的错处。” |
chōng kǒu ér fā冲口而发 | 不加思索地说出口来。 | 明·李贽《焚书·李温陵传》:“滑稽排调,冲口而发,既能解颐,亦可刺骨。” |
zhuàng fā chōng guàn壮发冲冠 | 形容气概雄伟豪迈。 | 唐·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公雄心烈眦,壮发冲冠,按东海之金刀,飞北斗之石箭。” |
tóu fà hú zǐ yī bǎ zhuā头发胡子一把抓 | 比喻做事不细致,对于不同的问题不能区别对待而是笼统处理。 | 艾芜《南行记》:“头发胡子一把抓,全不分青红皂白。” |
jiàn bù róng fà间不容发 | 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非常危急。也指严谨完整;没有破绽。 | 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
niǎo fú fā yǐn擿伏发隐 | 擿:揭露。伏:隐藏。发:揭发。隐:隐蔽。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亦作“擿奸发伏”、“擿伏发奸”。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莅任之后,擿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尻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
zhí fā chōng guàn植发冲冠 | 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盛怒或踊跃之状。 |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
zì liè fà zhǐ眦裂发指 | 眼角裂开,头发上竖。形容愤怒到极点。 | 《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máo fā sǒng rán毛发耸然 | 见“毛发悚然”。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朵思见之,毛发耸然,回顾孟获曰:‘此乃神兵也!’” |
fā fèn tú qiáng发奋图强 | 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 《人民日报》1959.9.3:“发奋图强、自力更生,对于落后队贫困落后的面貌的改变,当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jiǎn fà dù mén剪发杜门 | 剪发:剪掉头发,指削发为僧。杜门:闭门。剪发为僧,闭门不出。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由是以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
fā gǔ zhèn lóng发瞽振聋 | 发:开启;瞽:盲人;振:振动;聋:耳聋。使盲人也能看见,使聋人也听得见。比喻言论文章使人清醒感奋。 | 汉·枚乘《七发》:“当时之是,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佉起蹙,发瞽振聋而观望之也。” |
bái fà cāng yán白发苍颜 | 头发已白,脸色灰暗。形容老人的容貌。 | 宋 洪迈《容斋五笔 白苏诗纪年岁》:“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 |
fā fèn yǒu wéi发奋有为 | 精神振作,有所作为。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9回:“你也可以借此报效朝廷,正是男子汉发奋有为之时。” |
jiǎn fā pī zī剪发披缁 | 亦作“剪发被褐”。削发,身着僧尼服装。谓出家为僧尼。 | 唐·蒋防《霍小玉传》:“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 |
hóng lú liáo fà洪炉燎发 | 洪炉:大炉子。大火炉里烧毛发。比喻事情极易解决。 | 《史记·刺客列传》:“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 |
fèn fā dǎo lì奋发蹈厉 | 奋:振作;发:激励;蹈:踩,引伸为做,实行;厉:猛烈,迅疾。精神振奋,行动迅猛。 | 邹韬奋《抗战以来·自动奋发的千万青年》:“且有整千整百的女青年奋发蹈厉地走出家庭,奔赴前线,不让男同胞专美。” |
háo fà wú yí毫发无遗 | 毫:细毛;发:头发;毫发:比喻细微;遗:遗漏。形容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漏。 | 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致有差误,圣明所监,毫发无遗,恕臣不逮。” |
yī fā pò dì一发破的 | 发:射出;的:箭靶的中心。一箭就射中箭靶中心。比喻一下子就击中目标或一句话就击中要害。 | 《晋书·王济传》:“恺亦自恃其能,令济先射,一发破的。” |
huáng fà chuí tiáo黄发垂髫 |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 《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晋·潘岳《藉田赋》:“垂髫总发。” |
máo fà jiē shù毛发皆竖 | 竖:直立。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极度恐惧、紧张的样子。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回:“猛然间听的呼呼风响,杨忠觉得毛发皆竖,连忙起身,手掣宝剑。” |
bái fà cāng cāng白发苍苍 | 苍苍:灰白色。形容年迈而头发花白。 | 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白发苍苍,而齿牙摇动。” |
liǎn fā jǐn chì敛发谨饬 | 敛:收集;发:散发;谨饬:认真仔细。指对粮食、物资的收集与发放认真仔细。 | 唐·柳宗元《贞符》:“乡为义廪,敛发谨饬。” |
qǐ gēn fā yóu起根发由 | 比喻指出事物的根源。 | |
háo fà bù shuǎng毫发不爽 | 毫发:细发和头发;爽:差错。形容一丝一毫都不差。也作“毫厘不爽”。 | 明 李贽《观音问 答自信》:“悭贪者报以饿狗,毒害者报以虎狼,分厘不差,毫发不爽。” |
sàn fà chōu zān散发抽簪 | 簪:绾头发的首饰。抽掉簪子,散开头发。指弃官隐居,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 三国·魏·钟会《遗荣赋》:“散发抽簪,永纵一壑。” |
fā zòng zhǐ shì发纵指示 | 发:发现;纵:放纵,也通“踪”。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暗中操纵指挥。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
fā hǎn lián tiān发喊连天 | 连天:与天相连。叫喊的声音直达天上。形容喊声宏大。 |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一折:“凭着俺猛将千员,士卒勇健,相征战,则听的发喊连天,将武艺可便从施展。” |
pī fà zuǒ rèn披发左衽 | 左衽:衣襟向左掩。头发披散;前襟左开。指古代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异族。 |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
pī tóu sàn fà披头散发 | 披:散开;一头长发凌乱地披着。形容慌乱、狼狈或懒散。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2回:“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告道:‘宋江实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 |
bái fà láng guān白发郎官 | 指直到年老也没晋升的人。 | 东汉·班固《汉武故事》:“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 |
páng méi huáng fā庞眉黄发 | 眉斑白,头发黄。指老人。庞,用同“厖”。 | 《北史·隋纪下·炀帝》:“朕永言稽古,用求至理,是以庞眉黄发,更令收叙,务简秩优。” |
fā yáng chuō lì发扬踔厉 | 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手足发扬,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后比喻精神奋发,意气昂扬。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 |
chuō lì jùn fā踔厉骏发 | 见“踔厉风发”。 | 清·汪琬《<安南日记>序》:“试读其所与国王书,后先援据故事,踔厉骏发,烂然明析。” |
fā jì biàn tài发迹变泰 | 发迹:由隐微而得志显达;泰:通畅,得意。指由卑微而得志显达,命运变坏为好。 |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乃发迹变泰之事。” |
zhāo lóng fā kuì昭聋发聩 | 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 《天讨·望帝<四川讨满洲檄>》:“巴县邹烈士容首起大呼,昭聋发聩,正义浃乎寰宇,回响振乎栈峡。” |
huáng fā dài bèi黄发骀背 | 见“黄发台背”。 | 唐·李德裕《上尊号玉册文(会昌二年奉敕撰)》:“于是服冕之士,戴鹖之伦,暨藩侯邦伯,黄发骀背,不谋而进曰……” |
shēng fà wèi zào生发未燥 | 胎发未干。用以指孩童之时。 | 《宋书 索虏传》:“焘大怒,谓奇曰:‘我生头发未燥,便闻河南是我家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