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yǒu shì zhī qiū有事之秋 | 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 | 《北史·王罴王轨等传论》:“王思政驱驰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际。” |
mí mí zhī shēng靡靡之声 | 同“靡靡之音”。 |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
jiāng guì zhī xìng,dào lǎo yù là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 姜:生姜;桂:肉桂;性:性质。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纪越大性格越刚强。 | 《宋史·晏敦复传》:“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 |
mài qiū zhī zhù麦丘之祝 | 指直言之谏。 | 清 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忘其出位,贡此狂言,请赋《祈招》之诗,以代麦丘之祝。” |
qiū háo zhī mò秋毫之末 |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末:末梢;尖端。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而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xīn fù zhī hài心腹之害 | 心腹:比喻要害。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患。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讨伐。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fù sú zhī lèi负俗之累 |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 |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 |
què zhī bù gōng却之不恭 | 却:推辞;谢绝。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
fù pén zhī yuān覆盆之冤 | 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 | 《抱朴子·辨问》:“周孔自偶不信仙道。日月有所不照,圣人有所不知,岂可以圣人所不为,便云天下无仙,是责三光不照覆盆之内也。” |
jiǔ hòu zhī yǒng酒后之勇 | 借着酒劲充当勇敢。 | |
pìn jī sī chén,wéi jiā zhī suǒ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 牝:雌性的;索:尽。母鸡在清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破败。比喻女性掌权,颠倒阴阳,会导致家破国亡。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妇言是用,此牝鸡司晨,惟家之索。” |
gǔ zhǎng zhī jiān股掌之间 | 股:大腿。在大腿和手掌之间。比喻在操纵控制范围之内。 | 清·吴趼人《俏皮话·松鼠》:“若以我之同类,何以独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宁不欲一伸其自由耶?” |
shí zhī wú wèi,qì zhī bù gān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 味:滋味。吃起来没有滋味,丢掉它又可惜。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 |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这一种杂志,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弃之不甘也。” |
hào wù tóng zhī好恶同之 | 好:喜爱,喜好;恶:憎恨,讨厌。对于事物有同一的爱憎。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恶同之。” |
zhì zhī nǎo hòu置之脑后 | 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
jìn shēn zhī shì缙绅之士 | 绅:大带。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其不事异姓,躬自引决,缙绅之士,殆无一人焉。” |
chū nèi zhī lìn出内之吝 | 见“出纳之吝”。 | |
bù shí zhī xū不时之需 | 不时:不定什么时候。随时的需要;也作“不时之须”。 | 宋 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
shī jiū zhī rén尸鸠之仁 | 尸鸠:布谷鸟;仁:仁爱。布谷鸟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对待臣民的仁爱。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 |
xià chē zhī shǐ下车之始 | 指官吏刚到任所。同“下车伊始”。 | 《隋书 刘行本传》:“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 |
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ūn zǐ zhī f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
yī xí zhī dì一席之地 | 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 《旧唐书 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 |
bù kān zhī diǎn不刊之典 | 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 | 《梁书 萧子云传》:“伏以圣旨所定乐论钟律纬绪,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悬日月,不刊之典,礼乐之孝,致治所成。” |
zhōng shēn zhī è终身之恶 | 终身:人的一生;恶:丑。终身的丑陋行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孙林父违穆子之戒,故陷终身之恶。” |
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qǐ tiān zhī lǜ杞天之虑 | 同“杞人忧天”。亦省作“杞虑”。 | 鲁迅《而已集·忧‘天乳’》:“我曾经也有过‘杞天之虑’,以为将来中国的学生出身的女性,恐怕要失去哺乳的能力,家家须雇乳娘。” |
dǒng hú zhī bǐ董狐之笔 |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 《左传 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
yǒu guò zhī ér wú bù jí有过之而无不及 | 过:超过;及:赶上。达到。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没有赶不上的。 | 《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
bù jīng zhī tán不经之谈 | 经: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指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言论。 | 晋 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 《论语 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xióng pí zhī lì熊罴之力 | 熊罴:猛兽。指强大的势力。 | 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 |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勿谓言之不预 | 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表示事前已讲明白。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sǐ fū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 《后汉书 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
ān shēn zhī chù安身之处 |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
jiān rén zhī xióng奸人之雄 | 奸人:奸恶诈伪的人;雄:指杰出人士。奸恶诈伪之人的魁首。多指权诈欺世的野心家。 | 战国·赵·荀况《荀子·非相》:“夫是之谓奸人之雄。” |
bù shí zhī wú不识之无 | 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 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
zhé fù zhī jí辙鲋之急 | 辙鲋:陷在干涸车辙中的鲫鱼。比喻因厄迫身。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外物篇》:“车辙中有鲋鱼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xuè guāng zhī zāi血光之灾 | 迷信指有被杀的灾祸,。 | 元 无名氏《盆儿鬼》楔子:“此卦洽谈室一百日内,有血光之灾,只怕躲不过去。” |
dǎo lì zhī zhì蹈厉之志 | 蹈厉: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动作威武有力。比喻奋发向上的志向。 | 明·刘基《齐侯袭莒》:“发扬蹈厉之志,以成从简尚功之俗。” |
běi dǒu zhī zūn北斗之尊 |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 唐·李又《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 |
chōng lǘ zhī qìng充闾之庆 | 充闾:光大门楣;庆:喜庆。能使门第光大的喜庆事。 | 《晋书·贾充传》:“贾充,字公闾,平阳襄陵人也。父逵魏豫州刺史、阳里亭侯。逵晚始生充,言后当有充闾之庆,故以为名字焉。” |
gē jīn zhī méng割襟之盟 | 割襟:指腹为婚时,各自割下衣襟,彼此珍藏作为信物。指男女在未出生前就由其父母订立下婚约。 | 《元史·刑法志·二·户婚》:“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婚者,禁之。” |
nú jiǎn zhī chéng驽蹇之乘 | 驽:劣马;蹇:跛驴。用劣马或跛驴拉的车子。比喻能力低下。 |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驽蹇之乘,不骋千里之途。” |
kāng zāi zhī gē康哉之歌 | 康:太平。泛指太平颂歌。 | 《尚书·益稷》:“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
yī zhī wèi shèn一之谓甚 | 甚:过分。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dōng chuáng zhī xuǎn东床之选 | 谓佳婿的人选。 | 五代·危德兴《寻阳长公主墓志》:“潜应坦腹之姿,妙契东床之选。” |
sāng zǐ zhī dì桑梓之地 | 桑梓:种在宅院的桑树、梓树。指故乡。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 |
yī xiàn zhī lù一线之路 | 谓一条活路。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若权奸之去,则正当洗肠涤胃。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之路;借范尧夫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 |
kū yú zhī sì枯鱼之肆 | 枯鱼:干鱼;肆:铺子。卖干鱼的铺子。比喻事情已到不可挽回的绝境。 | 庄周《庄子 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què jiǎo zhī fèn雀角之忿 | 指雀和鼠都能毁人们的房子,就如同打官司一样。比喻打官司带来的烦恼 | 《诗经·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
fēi zhàn zhī zuì非战之罪 | 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xióng hǔ zhī jiàng熊虎之将 | 熊虎:猛兽。比喻勇猛善战的将领。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
jī shǔ zhī shàn鸡黍之膳 | 黍:黄米;膳:饭食。指杀鸡做菜,用黄米做饭。比喻家常便饭。 | 春秋·鲁·孔丘《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
lěi luǎn zhī wēi累卵之危 | 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碎。比喻情况极危险。 | 汉 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
sāng zhōng zhī xǐ桑中之喜 | 谓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申叔跪从其父,将适郢,遇之,曰:‘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 |
xiáo hán zhī gù崤函之固 | 比喻地势十分险要。 |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zuò jǐng zhī wā埳井之蛙 | 见“坎井之蛙”。 | |
jiāng shān zhī hèn江山之恨 | 江山:山川,山河,疆土。痛恨祖国河山沦亡敌手。 | 唐·陈熙晋《骆侍御传》:“万里烟波,举目有江山之恨。” |
hài qún zhī mǎ害群之马 | 危害马群的坏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 宋 刘安世《尽言集 应诏言集》:“恣其毁誉;如害群之马,岂宜轻议哉!” |
shè jì zhī chén社稷之臣 |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春秋时对作大国附庸的小国的称谓。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zhī xī zhī guì知希之贵 | 知道的人少,可见不同于一般的普通人,因而是可贵的。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17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
pú fú zhī jiù匍匐之救 | 谓竭尽全力的救助。 |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
bù biàn zhī chù不便之处 | 指不方便的地方。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54回:“阿珠要自己去劝,毕竟有好些不便之处,亦不敢上楼。” |
shé què zhī bào蛇雀之报 | 报:报答。指大蛇衔明珠、黄雀衔白环报恩。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蛇雀之报。” |
bù yì zhī diǎn不易之典 | 不变的法则。 | 南朝 宋 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
hóng yè zhī tí红叶之题 | 红叶上题的诗。比喻姻缘巧合或天赐良缘。 | 明·张景《飞丸记·旅邸揣摩》:“毕竟是百年姻眷了,数当明白。相会有日,君不见红叶之题乎?” |
zhì zhī fú lùn置之弗论 | 置:放着;之:代词。放在那儿不管。 | 鲁迅《无常》:“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
děng ér xià zhī等而下之 | 比这一等更差的。指事物递减;后面的比前面的差一级;低一等。 | 宋 楼钥《攻愧集》:“乡之贫者,或不及于此,则以此法等而下之。” |
gǒu qiě zhī xīn苟且之心 | 苟且:得过且过。指得过且过、只顾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当事情的念头。一般多指男女关系。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9回:“若论狄希陈的心里,见了小珍珠这个风流俊俏的模样……却实在安着一点苟且之心。” |
zhě yě zhī hū者也之乎 |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问黄金谁买《长门赋》,好不直钱也者也之乎。” |
jì yú zhī xīn觊觎之心 | 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乞陛下精选有能者,与之一会,以消其觊觎之心。” |
zhōu shuǐ zhī yù舟水之喻 | 舟:船。对船和水的比喻,即水可以载舟,也可覆舟。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 |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留意舟水之喻,息奔驷于未尽,节力役于未困。” |
yùn zhī zhǎng shàng运之掌上 | 运:运动,运转。运转于手掌之上。比喻极其容易。 | 《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公孙丑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bù chěng zhī tú不逞之徒 |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十年》:“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
chuǎn xī zhī jī喘息之机 | 暂停活动、舒缓一段时间。 | 金玉舟《赵匡胤》第31章:“柴荣那里肯给敌军以喘息之机,立刻挥军急追。” |
huǐ zhī wú jí悔之无及 | 无及:来不及。后悔也来不及了。指做事或说话不当;过后才察觉到;但已经无可挽回。 | 晋 陈寿《三国志 董卓传》:“及溺乎船,悔之无及。” |
wú shì zhī xiāo吴市之箫 | 见“吴市吹箫”。 | 清·杨昭《<闲止书堂集钞>跋》:“沉冤望雪,曾传吴市之箫;急难号天,爱下秦庭之泪。” |
tiān yuān zhī gé天渊之隔 | 渊:深水潭。形容相隔极远,差别很大。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那徐言、徐召虽也挣起些田产,比着颜氏,尚有天渊之隔,终日眼红颈赤。” |
yún shù zhī sī云树之思 | 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 唐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lù sǒu zhī yōu路叟之忧 | 指百姓的疾苦。 |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 |
bù jiě zhī chóu不解之仇 | 解除不了的仇恨。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又见张权买房开店,料道是丈人暗地与他的银子,越加忿怒,成了个不解之仇。” |
kǒu fù zhī lěi口腹之累 | 口腹:指饮食;累:连累。指因为饮食而受到牵累。 | 汉·班固《东观汉记·闵贡》:“仲叔怪而问之,知,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 |
bù shí zhī dì不食之地 | 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
táo lǐ zhī jiào桃李之教 | 指老师的教诲。 | 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 |
huì rán zhī gù惠然之顾 | 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同“惠然肯来”。 | 晋 袁宏《后汉纪 灵帝纪下》:“弥秋历冬,经迈二载,深拒以疾,无惠然之顾。” |
yī jiàn zhī rèn一剑之任 | ①谓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②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 《尉缭子·武议》:“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战国策·齐策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 |
qì zhī bì xǐ弃之敝屣 | 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 | 明 赵弼《三贤传》:“子食汉禄三世,而一旦弃之敝屣。” |
qīn jìng zhī chén钦敬之忱 | 钦佩敬重的真诚的情意。 |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我们对于所有这样的军队,特别是在前线抗战的军队,都是具有钦敬之忱的。” |
zhōng gòu zhī yán中冓之言 | 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 | 《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汉书·济川王明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 |
bù fǎ zhī tú不法之徒 | 对抗或违反法律的人,歹徒或逃犯,流窜或犯有暴力行为罪行的亡命之徒。 |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11回:“而今我国大清,焉有这样不法之徒?” |
tiān fǔ zhī guó天府之国 | 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
yǐ lǘ zhī wàng倚闾之望 | 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9回:“姑母接了此信,见了阿妹,也好放心,也免许多倚闾之望。” |
gāo shì zhī xíng高世之行 | 高世:超出世人;行:行为。超出世俗的行为。 | 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盖晁错列传》:“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
quǎn fèi zhī jǐng犬吠之警 | 指抢劫、偷窃之类。 | 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
miào táng zhī liàng庙堂之量 | 庙堂:帝王之宗庙,比喻宏大。形容人的气量大,遇事沉着冷静。 | 唐·房玄龄《晋书·谢安传》:“谢有庙堂之量。” |
guǎn kuī zhī jiàn管窥之见 | 管窥:从管中看物。管筒所窥见的地方极小。比喻见解局限、偏颇、肤浅。 | 《魏书·魏收传》:“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陈愚昧管窥之见。” |
ér tóng zhī jiàn儿童之见 | 见:见解。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 | 宋 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