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耳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sāi ěr tōu líng塞耳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行为。《五灯会元 雪峰存禅师法嗣》:“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ěr shí zhī yán耳食之言耳食:耳朵吃饭。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西汉 司马迁《史记 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zhuā sāi wā ěr抓腮挖耳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为好。茅盾《林家铺子》:“大家喝了一会闷酒,抓腮挖耳地想不出好主意。”
ěr shùn zhī nián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yǎn ěr ér zǒu掩耳而走掩:遮盖。捂着耳朵走开。指不愿听别人的话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5回:“宁喜以殖之遗命,告于蘧瑗,瑗掩耳而走。”
nì ěr zhī yán逆耳之言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ěr wén yǎn dǔ耳闻眼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元 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fǔ shǒu jí ěr俯首戢耳见“俯首帖耳”。孙中山《大总统告陆海军士文》:“我军人俯首戢耳以听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
ěr lóng yǎn xiā耳聋眼瞎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
ěr bìn sī mó耳鬓斯磨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9回:“宝玉思及当时姊妹一处,耳鬓斯磨,从今一别,纵得相逢,也必不似先前那等亲密了。”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kǔ kǒu nì ěr苦口逆耳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bài ěr fàn mù稗耳贩目比喻见闻浅薄的人。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朝经学》:“此可见诸儒师资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贩目之学也。”
dào líng yǎn ěr盗铃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盗钟掩耳”。清 伤时子《苍鹰击 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fù ěr dī yǔ附耳低语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茅盾《幻灭》:“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附耳低语道……”
sāo tóu mō ěr搔头摸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xǔ yóu xǐ ěr许由洗耳许由:远古时代人名。许由洗自己的耳朵,指不想当官。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rú fēng guò ěr如风过耳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yǎn tiào ěr rè眼跳耳热眼皮跳动,耳朵发热。指内心感到不安。《武王伐纣平话》中卷:“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姬昌眼跳耳热,心神不安。”
dào zhōng yǎn ěr盗钟掩耳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jiē ěr jiāo tóu接耳交头接耳:嘴凑近耳朵;交头:头靠着头。形容靠得很近,低声交谈。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便是那些服侍的,无不一个个接耳交头,颂扬赞赏。”
niè zú fù ěr蹑足附耳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说悄悄话。《史记 淮阴侯传》:“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liǎng dòu sāi ěr两豆塞耳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ěr shì mù shí耳视目食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nì ěr zhōng yán逆耳忠言逆耳:不顺耳。听起来感到刺耳的话是有益的好话明·无名氏《四马投唐》楔子:“我忠心主意要兴兵,逆耳忠言不肯听。”
ěr lóng yǎn hēi耳聋眼黑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 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bù jué yú ěr不绝于耳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lìn ěr yōng mù赁耳佣目指借助于所见所闻。清 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gé chuāng yǒu ěr隔窗有耳隔着窗有人偷听。指墙外有人偷听,秘密泄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蝴蝶过墙,隔窗有耳,莲花瓣卸,堕地无踪。”
ěr tīng bā fāng耳听八方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yǎn ěr dùn zú撧耳顿足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ěr cōng mù míng耳聪目明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xǐ ěr gōng tīng洗耳恭听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视听对方说话;恭:恭敬地。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fāng miàn dà ěr方面大耳方脸盘,大耳朵。旧指富贵相。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
yǎn huā ěr rè眼花耳热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唐 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zhuā ěr náo sāi挝耳挠腮挝:敲击。抓抓耳朵,搓搓脸颊。形容窘迫的样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9回:“那李瓶儿挝耳挠腮,一头撞在地下,哭的昏过去。”
yǐ ěr wéi mù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chōng ěr bù wén充耳不闻充:塞住;闻:听。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jiǔ hān ěr rè酒酣耳热酣:酒喝得痛快。酒喝得正痛快;耳朵发热。形容酒兴正浓。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zhuā ěr sāo sāi抓耳搔腮见“抓耳挠腮”。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礼人说: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送这礼物,预备王妃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qīng ěr xì tīng倾耳细听侧耳留意而听。
qīng ěr shì mù倾耳拭目倾耳:侧着耳朵;拭目:擦眼睛。认真听,仔细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宋·陆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龙飞御极之初,天下倾耳拭目之时,所当戒者,惟嗜好而已。”
qīng ěr zhù mù倾耳注目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ěr shí zhī lùn耳食之论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亦作“耳食之谈”、“耳食之言”、“耳食之见”、“耳食之学”。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jiāo tóu hù ěr交头互耳犹交头接耳。
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sāo ěr chuí xiōng搔耳捶胸搔:抓挠。搔耳朵,捶胸膛。形容后悔、烦恼的样子。《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心下十分悲咽,便搔耳捶胸,焦躁起来。”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gōng ěr wàng sī公耳忘私见“公尔忘私”。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zhǔ yuán yǒu ěr属垣有耳有人靠着墙偷听。《诗经·小雅·小宛》:“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yōng ěr róu sāi撧耳揉腮见“撧耳挠腮”。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我撧耳揉腮,有口难开。”
ěr bìn xiāng mó耳鬓相磨鬓:鬓发;相: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相处亲密。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
zhuā ěr náo sāi抓耳挠腮又抓耳朵又搔腮帮子。形容高兴焦急等的样子。(挠、抓:搔)。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chuí ěr xià shǒu垂耳下首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故虽驱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动。”
pá ěr sāo sāi爬耳搔腮急切无奈貌。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我是和不是东西之流开开玩笑,要使他爬耳搔腮,热刺刺的觉得他的世界有些灰色。”
jiǔ hān ěr shú酒酣耳熟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cháng mù fēi ěr长目飞耳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管仲《管子 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dǐng chēng yǒu ěr鼎铛有耳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ěr rè yǎn huā耳热眼花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南朝 梁 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zhèn ěr yù lóng震耳欲聋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ěr wén mù jiàn耳闻目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归心》:“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wén méng guò ěr蚊虻过耳蚊虻:吸血的昆虫。比喻倏然已过,不足挂怀宋·张孝祥《醉蓬莱·为老人寿》词:“世故纷纭,但蚊虻过耳。”
qiū fēng guò ěr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汉 赵晔《吴越春秋 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hé tóu shēng ěr禾头生耳耳:耳状物。禾头长出牙蘖,庄稼就报废。灾年的象征唐·张鷟《朝野佥载》:“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舟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
ěr bù rěn wén耳不忍闻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ěr bìn sī mó耳鬓撕磨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撕:同“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顺手拉了彩云的手,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不知不觉两股热泪,从眼眶中直滚下来。”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玩弄手法,掩盖真相。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又何尝有什么丑处!可见装点造作总难遮人耳目。”
ěr xūn mù rǎn耳熏目染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耳闻不如面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汉朝刘向《说苑 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ěr tīng xīn shòu耳听心受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féi tóu dà ěr肥头大耳肥肥的头;硕大的耳。形容生活优裕;保养得好。旧时也指人长得福相。今多用于贬义。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的肥头大耳。”
chuí shǒu tiē ěr垂首帖耳垂:低下;帖:同“贴”,顺从,服帖。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元·陶宗仪《辍耕录》第15卷:“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
dōng fēng shè mǎ ěr东风射马耳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dùn zú liè ěr顿足捩耳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宋·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yǎn xiā ěr lóng眼瞎耳聋看不见也听不到。比喻对周围情况完全不了解。京剧《平原作战》第八场:“日本鬼子眼瞎耳聋,就靠汉奸给他当拐棍。”
jiāo tóu jiē ěr交头接耳交头:头挨着头;接耳:嘴挨着耳朵。头挨着头;嘴对着耳朵。指凑在一起低声说话。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xuàn mù zhèn ěr眩目震耳眩:眼花,迷乱;眩目:耀眼。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巴金《旅途随笔·游了佛国》:“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chuí tóu sāi ěr垂头塞耳谓不问不闻,装聋作哑。《后汉书·殇帝纪》:“刺史垂头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zhuā tóu wā ěr抓头挖耳形容竭力思索。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7回:“谡如见大家都不依,只得抓头挖耳的思索。”
dōng fēng guò ěr东风过耳见“东风射马耳”。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mù rǔ ěr rǎn目擩耳染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擩耳染,不学以能。”
tuǒ shǒu tiē ěr妥首帖耳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chū kǒu rù ěr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年》:“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yǎn ěr dào líng掩耳盗铃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miàn hóng ěr chì面红耳赤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sāo tóu zhuā ěr搔头抓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mǎ ěr dōng fēng马耳东风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宋 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诗:“青山自是绝世,无人谁与为容。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三回:“魏真道爷可算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正与雷英动手。”
kǒu ěr xiāng chuán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zài rén ěr mù在人耳目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shé bì ěr lóng舌敝耳聋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shì shí耳听是虚,眼见是实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欲:欲望。指耳听眼看,满足于享乐的欲望。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dòng xīn hài ěr洞心骇耳形容使人震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guó ěr wàng jiā国耳忘家见“国而忘家”。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东风吹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