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所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qiǎng rén suǒ nán强人所难 | 强:勉强。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百花仙子道:‘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阴阳,强人所难。’” |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shì sh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 饱:吃足;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 | 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第九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地主阶级,品质却是最恶劣的。” |
wú suǒ shī qí jì无所施其技 | 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 |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奴仆》:“虽狡狯,与李成寸步不离,他亦无所施其技。” |
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 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lì suǒ néng jí力所能及 | 及:达到。自己的力量能达到。 | 唐 裴铏《传奇 韦自东》:“殿于宏壮,林泉甚佳,盖唐开元中万回师弟子之所建也;似驱役鬼工,非人力所能及。” |
qián suǒ wèi wén前所未闻 | 从来没有听说过。 | 宋 周密《齐东野语 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gè yǒu suǒ duǎn各有所短 | 短:不足。各有各的不足。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yī wú suǒ qǔ一无所取 | 原指一点都没拿。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 | 《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会前后赐钱帛数百万计,悉送供公家之用,一无所取。” |
yī wú suǒ jiàn一无所见 | 什么也没有看见 | 清·严复《浮生六记》第三卷:“悄呼芸名而祝之,满室寂然,一无所见。” |
wú suǒ bù wéi无所不为 | 为:做。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张温传》:“揆其奸心,无所不为。” |
suǒ xiàng pī mí所向披靡 | 风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所向:指风吹到的地方;靡:音米;披靡:草木被吹倒。 | 《梁书 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憚之。” |
yī wú suǒ qiú一无所求 | 指没有什么要求或需要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要我给她遮掩个门户;此外一无所求。” |
zhǐ zhī qí rán,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
xīn suǒ wèi wēi心所谓危 | 危:危险。心里觉得有危险。指个人对情况和问题的主观认识。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其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所谓危,亦以告也。” |
wén suǒ bù wén闻所不闻 | 听到从未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
ān qí suǒ xí安其所习 | 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 | 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 |
gè jìn suǒ néng,àn xū fēn pèi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 ||
guǒ rú suǒ liào果如所料 | 果:果真。事实果真和所预料到的一样。形容料事如神。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梅圣俞》:“始,上怒未已,两府窃以曰:‘必重贬介,则彦博不安;彦博去,即吾属递迁矣。’既而,果如所料。” |
cóng xīn suǒ yù从心所欲 |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wú suǒ wèi dàn无所畏惮 | 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顾忌。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 |
dān zhī suǒ cáng zhě chì丹之所藏者赤 | 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 《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
hé suǒ bù zhì何所不至 | ①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什么坏事都干。 | |
suǒ xiàng jiē mí所向皆靡 | 见“所向披靡”。 | 《东观汉记》:“贾复于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 |
wú suǒ bù róng无所不容 | 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 | 《魏书》:“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 |
tóu qí suǒ hào投其所好 | 投合对方的爱好;有巴结讨好的意味。投:投合;迎合;好:爱好;喜好;所好:喜好的事物。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富翁见说是丹术,一发投其所好。” |
bù zhī suǒ cóng不知所从 | 不知怎么办。形容拿不定主意。 | 战国·楚·屈原《楚辞·卜居》:“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
yī wú suǒ cháng一无所长 | 没有一点专长。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9回:“今先生处胜门下三年,胜未有所闻,是先生于文武一无所长也。” |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yòng xīn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 饱:吃足;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什么事也不思考。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
jìn tuì wú suǒ进退无所 | 前进后退均无容身之处。比喻处境困难。 | 明·孔迩《云蕉馆纪谈》:“妇怀孕十月已足,适至万山之门首而产,时将夜半矣,进退无所,不得已就于门下,以手扳门环生一女子。” |
bù zhī suǒ chū不知所出 | 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②不知道该怎幺办。 | 《文选 宋玉<高唐赋>》:“卒愕异物,不知所出。”李善注:“不知所从来。” |
zé yǒu suǒ guī责有所归 | 谓责任有所归属。 | 明·王守仁《行江西布按二司看守宁府库藏》:“二司掌印官并该道分巡官,不时巡视闸点,毋得视常虚应故事,傥致疏失,责有所归。” |
suǒ xiàng fēng mǐ所向风靡 | 风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比喻畏惧强敌,闻风溃败。 | 《晋书·王浚传》:“臣自达巴丘,所向风靡。”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jí jiāng sǐ千夫所指,无疾将死 | 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迨于身无襦,妇无袴,千夫所指,无疾将死,穷败之念无时不萦于心。” |
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然:这样,如此。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qián suǒ wèi yǒu前所未有 | 以前从未有过的。表示某种新出现的事物。 | 宋 徐度《却扫编》下卷:“而邓枢密洵武以少保领院而不兼节钺,前所未有也。” |
suǒ jiàn suǒ wén所见所闻 | 看到的和听到的。 | 宋·王安石《慈溪县学记》:“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 |
jìn qí suǒ néng尽其所能 | 能:能力。把所有本事都用上。 | |
chǐ yóu suǒ duǎn,cùn yóu suǒ cháng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 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
wú suǒ bù bèi无所不备 | 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 《旧唐书·霍王元轨传》:“夫人有短,所以见其长,至于霍王,无所不备。” |
gè shū suǒ jiàn各抒所见 | 见“各抒己见”。 |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中国历代帝王继统,分有常尊,然而明良喜起,吁咈庚歌,往往略分言情,各抒所见。” |
suǒ zài jiē shì所在皆是 | 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 宋 苏轼《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suǒ dāng wú dí所当无敌 | 犹言所向无敌。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
jīng chéng suǒ jiā,jīn shí wéi kuī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 精诚:至诚,真心诚意;加:施及;亏:毁坏。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属和石头毁坏。 | 汉·王充《论衡·感虚》:“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
dé qí suǒ zāi得其所哉 | 所:处所;哉;语气词。得到了合适的地方。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载!” |
yòng fēi suǒ xué用非所学 | 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 《明史·叶伯巨传》:“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 |
huò fú wú mén,wéi rén suǒ zhào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 门:门径;召:招致,导致。灾祸与幸福没什么定数,全由人自身招引。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
lì suǒ bù jí力所不及 | 及:达到。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 | 宋 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平生所未见之文,公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 |
hé suǒ bù yǒu何所不有 |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 | 宋·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檄,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见闻所未及,遂以为诞也。” |
wú jì suǒ nài无计所奈 | 同“无计奈何”。 |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我今日无计所奈,砍了这一束荆枝,负在背上,回山寨见俺公明哥哥去也呵。” |
jù zhān suǒ guī具瞻所归 | 具:同“俱”,全;瞻:视;所归:所向。为众人所敬慕、瞻仰。 | 《荀瑁别传》:“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其非人。” |
wú suǒ bù zhī无所不知 | 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 | 《列子·黄帝》:“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
zhòng wàng suǒ guī众望所归 | 众人的希望所集中的(望:希望;期望;归:集中)。形容群众中威望很高。 | 宋 陆游《贺礼部曾侍郎启》:“所养既厚,万钧亦何足言;众望所归,九迁犹以为缓。” |
zài suǒ nán miǎn在所难免 | 不可能避免。 | 清 李宝嘉《活地狱》第九回:“或者阳示和好,暗施奸刁的,亦在所难免。” |
suí xīn suǒ yù随心所欲 | 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听任;欲:想要。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宝玉终是个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随心所欲。” |
bù zhī suǒ yǐ不知所以 |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为什么会是这样。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 |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 购兰亭序》:“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
rèn suǒ yù wéi任所欲为 | 任:听凭;所欲为:想要做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又多是土棍青皮,平时鱼肉乡愚,无恶不作,到这时候有了护符,更是任所欲为的了。” |
mí zhī suǒ cuò靡知所措 | 靡:无、不。措:处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 晋·元帝《改元赦令》:“京都倾覆,宗庙为墟,孤悼心失图,靡知所措。” |
wú suǒ shì cóng无所适从 | 适:往;从:听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 宋 姚宽《西溪丛语》:“观古今诸家潮之说者多矣……源殊派异,无所适从。” |
cóng wú suǒ hào从吾所好 | 从:听从,顺从;吾:我。遵从我的爱好行事。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yǒu suǒ zuò wéi有所作为 | 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qiān fū suǒ zhǐ千夫所指 | 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 清 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千夫所指,其倾覆可立而期。” |
sī suǒ zhú zhī思所逐之 | 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 |
dá fēi suǒ wèn答非所问 | 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问的事情。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老爷正觉得他答非所问,程相公那里就打听说:‘什么叫作稀罕儿?’” |
chàng suǒ yù yán畅所欲言 | 畅:尽情;痛快;欲:想要。把心里要讲的话痛快地全部讲出来。也作“尽所欲言”。 | 清 方苞《游丰台记》:“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
gè dé qí suǒ各得其所 | 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 《周易 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jīng chéng suǒ jiā,jīn shí wéi kāi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 精诚:至诚,真心诚意;加:施及。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属和石头毁坏。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
fú xī huò suǒ fú,huò xī fú suǒ yǐ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 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wén suǒ wèi wén闻所未闻 | 闻:听到;未:没有。听到的是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形容传说的事物或消息新鲜、奇特。 | 《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 |
gè jìn suǒ néng各尽所能 | 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曹褒传》:“汉遭秦余,礼坏乐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观省,有知其说者,各尽所能。” |
wéi suǒ yù wéi惟所欲为 |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 |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吏》:“犹是一事,有贿者从,无贿者驳,混淆黑白,颠倒是非,惟所欲为,莫之能制。” |
lìng yǒu suǒ tú另有所图 | 图:图谋。指有别的目的。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7章:“她到这县城的高中是另有所图的——说不定在这两年中,她能高攀一个条件好的男人。” |
wàng qí suǒ yǐ忘其所以 | 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一来看见大郎殷勤,道是敬他人才,安然托大,忘其所以。” |
zhòng suǒ gòng zhī众所共知 | 众:很多人。大家普遍知道的。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大学三》:“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 |
wú suǒ gù dàn无所顾惮 | 见“无所顾忌”。 | 《周书·宣帝纪》:“唯自尊崇,无所顾惮;国典朝仪,率情变改。” |
zhōng xū suǒ wàng终虚所望 | 最后使希望落空。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岂非镜花水月,终虚所望么?” |
wèi zhī suǒ cuò未知所措 |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mò zhī suǒ wèi莫知所谓 | 莫:不。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 《宣室记》:“士真愈不悦,瞪顾攘腕,无向时之欢矣。太守惧,莫知所谓。” |
zì xīn suǒ yù恣心所欲 | 恣:放纵。恣纵己意,心想事成。 | 《梁书·中天竺国传》:“其宫殿皆雕文镂刻,街曲市里,屋舍楼观,钟鼓音乐,服饰香华,水陆通流,百贾交会,奇玩珍玮,恣心所欲。” |
rén xīn suǒ xiàng人心所向 | 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 《旧唐书 隐太子建成传》:“而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 |
gè yǒu suǒ zhí各有所职 | 各人有各人负责的事。比喻分工明确。 | 《周礼·天官·冢宰》高官分职注:“各有所职,而百事举。” |
wú suǒ bù zuò无所不作 | 见“无所不为”。 | 宋·苏舜钦《论五事》:“变诈奇邪,无所不作,苟或败露,立便逃亡。” |
bù zhī suǒ cuò不知所措 |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莫知所措”、“未知所措”。 |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mò zhī suǒ wéi莫知所为 | 不知道怎幺办好,形容激动得不知怎幺办。亦作“莫知所谓”。 | 《晋书·王廙传》:“是时温将废海西公,百僚震栗,温亦色动,莫知所为。” |
rú yǒu suǒ shī如有所失 | 好象丢失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南朝宋 刘孝标注:“怅然若有所失。” |
wú suǒ zuò wéi无所作为 | 作为:做出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然黄帝亦曾用兵战斗,亦不是全然无所作为也。” |
mǐ suǒ bù wéi靡所不为 | 靡:无,没有;为:做。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8回:“男好女犹可言也,女好男,遂至无耻丧心,灭伦败纪,靡所不为,如武后、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是也。” |
yīng xióng suǒ jiàn lüè tóng英雄所见略同 | 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 晋 虞溥《江表传》:“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 |
wéi suǒ yù wéi为所欲为 | 做想要做的事。形容任意而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为:做。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耶?” |
dà shì suǒ qū大势所趋 | 大势:总体局势;趋:向、往。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 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
wú suǒ wèi jù无所畏惧 | 畏惧:害怕。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 《魏书 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
wàng hū suǒ yǐ忘乎所以 | 形容由于激动而忘了应有的态度;作出不适宜的举动。乎: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所以:指原来应有的态度或行为。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夫人倾身陪奉,忘其所以。” |
mí suǒ shì cóng靡所适从 | 不知何所依从。 | 明·张居正《请裁定宗藩事例疏》:“或拟议不定,靡所适从。” |
yī wú suǒ néng一无所能 | 一点没有能耐(能:能力;本领)。 | 清 钱泳《履园丛话》:“又苏州叶某者,性迂拙,一无所能,其父死,既无产业,且有逋负。” |
wú suǒ cuò shǒu无所措手 | 见“无所错手足”。 | 《宋史·韩琦传》:“迨置市易务,而小商细民,无所措手。” |
zhòng suǒ zhān wàng众所瞻望 | 瞻望:仰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为大家所敬仰。 | 宋·蔡襄《答赵内翰书》:“足下语论,众所瞻望。” |
fěi yí suǒ sī匪夷所思 |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 《周易 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
bù zhī suǒ zhōng不知所终 | 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 宋 洪迈《夷坚甲志 崔祖武》:“后归乡里,不知其所终。” |
lǐ suǒ dāng rán理所当然 | 当然:应当如此。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 隋 王通《文中子 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
hé suǒ bù wéi何所不为 |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为。 | 《南史·孔琇之传》:“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琇之付狱案罪,或谏之,琇之曰:‘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