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成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íng chéng yú sī行成于思 |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 唐 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gōng bài chuí chéng功败垂成 | 垂:接近;将近。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多含有惋惜之意。 | 《晋书 谢玄传论》:“庙算有余,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 |
gāo àn chéng gǔ,shēn gǔ wéi líng高岸成谷,深谷为陵 | 谷:两山间的凹处;陵:大山。高岸变成山谷,深谷变为高山。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 清·侯方域《赠江伶序》:“高岸成谷,深谷为陵,即秉烛刻阴,岂足以老伶之一泣也。” |
chéng shì bù zú,bài shì yǒu y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 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厂长这个人的能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
sān yuàn chéng fǔ三怨成府 |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 |
chéng rén zhī shàn成人之善 | 成全别人为善。 | 《魏书·礼志四》:“况乃官历士流,当训章之运,而以庶叔之嫌,替其嫡重之位,未是成人之善也。” |
tiān píng dì chéng天平地成 | 指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 |
yī chéng bù yì一成不易 | 同“一成不变”。 | 《明史·历志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几符合。故不能为一成不易之法也。” |
shù zǐ chéng míng竖子成名 | 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 《晋书 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
xiāng fǔ ér chéng相辅而成 | 辅:帮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 清·颐琐《黄绣球》第七回:“有你的勇猛进取,就不能无我的审慎周详,这就叫作相辅而成。” |
zhāo chéng mù biàn朝成暮遍 | 早晨刚写成,晚上就到处流传。形容文章流传迅速。 | 《南史 刘孝绰传》:“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时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诵传写,流闻河朔,亭苑柱壁莫不题之。” |
wú qiǎo bù chéng shū无巧不成书 | 比喻事情十分凑巧。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自古道:‘无巧不成书。’恰好有一人从墙下而过。” |
zhāo chéng xī huǐ朝成夕毁 | 形容翻新之速。 | 宋 苏轼《御试制科策》;“后宫之费不下一敌国,金玉锦绣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毁,务以相新。” |
xiāng xí chéng sú相习成俗 | 习:习惯于。相互因袭,而形成一种习俗。 |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今虽至愚人,悖戾恣睢,其处断一事,责诘一人,莫不辄曰理者,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 |
yí xíng wú chéng,yí shì wú gōng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 疑:疑虑。行动有疑虑就不会成功,做事有疑虑就没有效果。 | 战国·卫·商鞅《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
gé fán chéng shèng革凡成圣 | 革除凡习,成为圣哲。 | 南朝·梁武帝《敕舍道事佛》:“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 |
bù dǎ bù chéng xiāng shí不打不成相识 |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
xī xiào nù mà,jiē chéng wén zhāng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 宋 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之一:“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dà gōng gào chéng大工告成 | 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 | 明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贾鲁河故道》:“计其功费,用银不过二三万,用夫不过三万余名,而大工告成矣。 ” |
lǎo chéng zhī jiàn老成之见 | 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老练而周到的见解。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不想今日原从这着,可见老成之见,大略相同。” |
jiǔ zhuàn gōng chéng九转功成 | 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 《抱朴子·金丹》:“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
chī xiàn chéng fàn吃现成饭 | 比喻自己不出力,只享受现成的利益。 |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十回:“虎将垂死,尚用汝等来吃现成饭而要见成功也?” |
xué rú niú máo,chéng rú lín jiǎo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 |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第13卷:“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出蒋之《万机论》。” |
jī shǎo chéng duō积少成多 | 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从少变多。 | 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舒传》:“众少成多,积小致钜。” |
pèi tào chéng lóng配套成龙 | 搭配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 | 《工人歌谣选 配套成龙生产高》:“搭好桥梁河好过,配套成龙生产高。” |
sān rén chéng shì hǔ三人成市虎 |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星能挠椎。” |
pò tì chéng xiào破涕成笑 | 见“破涕为笑”。 |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阮龙光》:“纵李兄言太刻毒,适足破涕成笑,何须芥蒂。” |
mǐ yǐ chéng chuī米已成炊 | 比喻事已做出,无可挽回。 | |
chéng bài róng kū成败荣枯 | 荣枯:茂盛和枯萎。成功和失败,茂盛和枯萎。指世事的变迁 |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他他天也有昼夜阴晴,是是是人也有吉凶祸福,来来来我也有成败荣枯。” |
zhǐ yào gōng fū shēn,tiě chǔ mó chéng zhēn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 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xiāng xí chéng fēng相习成风 | 习:习惯。指都习惯于某种做法或看法,而成为一种风习。 | 宋 高登《高东溪集 蔽主下》:“各挟所能以媒进,阿谀软熟,相习成风。” |
suō chéng yī tuán缩成一团 | 因寒冷、紧张、恐惧而蜷缩身体。 | 余华《活着》:“自己坐在床沿上盯着凤霞看,二喜的身体都缩成一团了。” |
jī xí chéng sú积习成俗 | 一种做法反复多次实施就成了习俗。 | 晋 申绍《上疏陈时务》:“宰相侯王,迭以侈丽相尚,风靡之化,积习成俗,卧薪之谕,未足甚焉。” |
wú wéi zì chéng无为自成 | 见“无为而成”。 | |
xí yǔ xìng chéng习与性成 | 性:性格。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 | 《尚书 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 |
xí yǐ chéng fēng习以成风 | 风:风气。习惯了,就形成了风气。 | 宋·朱熹《谏诤》:“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 |
xí jiǔ chéng xìng习久成性 | 性:性格。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习惯成自然的意思。 | 《尚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 |
yú xiá chéng qǐ余霞成绮 | 晚霞象美丽的锦缎一样。形容晚霞色彩绚丽。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亦作“余霞散绮”。 | 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
chéng hé tǐ tǒng成何体统 | 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像什么样子。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就是女儿,也要在他家过日子,成何体统?” |
huī hàn chéng fēng挥翰成风 | 翰:鸟毛,指毛笔。握笔写字,腕下生风。形容写字作画极为快捷和熟练。 | 清·李渔《意中缘·名逋》:“终日价挥翰成风,泼墨如雨,给不尽好事之求。” |
tuō kǒu chéng zhāng脱口成章 | 出口便成文章。喻才思敏捷。 | 宋·苏轼《黄州再祭文与可文》:“艺学之多,蔚如秋蒉。脱口成章,粲莫可耘。” |
kuì bù chéng jūn溃不成军 | 溃:散乱。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败得不成样子。形容军队惨败。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着敌人的锐气开始衰落时,抓住要害猛力击,就可以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 |
yán zhī chéng lǐ言之成理 | 之:代词;指所说的事。讲话讲得合乎道理。也作“言之有理”。 | 先秦 荀况《荀子 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
zì xué chéng cái自学成才 | 靠自学而成为有用的人才。 |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文化大革命’前大专学校毕业的和自学成才达到同等水平的知识分子,总有几百万吧。” |
yì yǔ chéng chèn一语成谶 | 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一语成谶,就是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不吉利的事情,诅咒别人似的)。 | |
gōng chéng gǔ kū功成骨枯 | 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它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 语出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gōng chéng xíng mǎn功成行满 | 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圆满。 | 元·岳伯川《铁拐李》楔子:“等他功成行满,贫道再去点化他。” |
zhuó shǒu chéng chūn着手成春 | 一动手便有了春意。比喻诗人、画家才思高雅;也比喻医生医术高明。着:接触;挨上。 | 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
huà hǔ bù chéng画虎不成 | 画老虎画不好(画得像只狗)。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 东汉 班固《东观汉记》:“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
ér nǚ chéng háng儿女成行 | 可以把儿女排成一个行列。形容子女很多。 |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
qī bù chéng shī七步成诗 | 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与「七步成章」义同。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
yān xiá chéng pǐ烟霞成癖 | ||
zhuō yǒu chéng xiào卓有成效 | 卓:卓越;突出。形容成绩效果显著突出。 | 明 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 |
chéng fó zuò zǔ成佛作祖 | 佛教语。谓修成佛道,成为祖师。亦以喻获得杰出成就。 | 《白雪遗音·马头调·小尼姑》:“成佛作祖待作甚么?陈妙常也曾还俗过。” |
chéng qiān chéng wàn成千成万 | 形容数量极多。 | 叶圣陶《小病》:“倘若在广大的都城里,聚集了成千成万的听众,教伊当众唱出这很好的歌,该会增进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 |
zhòng nù nán fàn,zhuān yù nán chéng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 专欲:一个人的欲望,众人的债怒不可触犯,一人的欲望难于实现。指不能违背多数人的意愿。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bái shǒu wú chéng白首无成 | 白首:白头,指年老。头发白了,一事无成。指到老没有成就。 | 宋·陆游《谢钱参政启》:“名场蹭蹬,几白首以无成,宦海漂流,顾青衫而自笑。” |
mó chǔ chéng zhēn磨杵成针 | 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 明 杨慎《七星桥记》:“矢磨杵成针之志,徼折梅寄慲之灵。” |
xīng xīng zhī huǒ,suì chéng liáo yuán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 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 明·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赖奸徒窜入其中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
yǔ yì jì chéng羽翼既成 | 比喻力量已经具备。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4回:“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急难图矣。” |
yī huī ér chéng一挥而成 |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 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画虎不成反类狗 | 画老虎不成;却象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伦不类。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转》:“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
sān fū chéng shì hǔ三夫成市虎 |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 《宋书 乐志三》:“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 |
zì chéng yī gé自成一格 | 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 清 赵翼《瓯北诗话 白香山诗》:“香山于古诗律诗中,又多创体,自成一格。” |
xià bǐ chéng wén下笔成文 |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
xiù cái zào fǎn,sān nián bù chéng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 秀才:指儒生。秀才反叛朝廷,多年也难以成功。形容知识分子软弱无力,摇摆不定,做不成大事。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有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实有其事,且派个人去查一查,看他们为何作此举动,再作道理。” |
zhī chǔ chéng mén织楚成门 | 形容房屋简陋。 | 南朝梁·沈约《郊居赋》:“织宿楚以成门,籍外扉而为户。” |
liàn dá lǎo chéng练达老成 | 老练稳重。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况于你?” |
dī shuǐ chéng hé滴水成河 | 比喻积少成多。 | 周立波《山乡世变》上一:“几年过去,聚少成多,滴水成河,手里以有几块花边了。” |
hài tuò chéng zhū咳唾成珠 | 咳唾:咳嗽吐唾沫,比喻谈吐、议论。“咳”也写作“欬”。比喻言辞精当,议论高明。也形容文词极其优美。 | 庄周《庄子 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 |
xí yǐ chéng sú袭以成俗 | 袭:因袭。因袭旧的东西已成习俗。 | 清·朱彝尊《曝书亭记·朱右传》:“世代沿革,袭以成俗,无复古意。” |
mǎi mài bù chéng rén yì zài买卖不成仁义在 | 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 | 梁斌《红旗谱》第一卷:“嫌人家来做买卖,买卖不成仁义在,打倒人家干吗?” |
chéng bài xīng fèi成败兴废 | 成功或失败,兴起或衰退。 |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有明成败兴废,然后知秉要持权,故尚无为也。” |
xuè liú chéng qú血流成渠 | 鲜血流成了河。形容死伤的人极多。 | 清 陈忱《水浒后传》:“刘猊丢甲丢盔而走,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又折了二千多兵,退到万庆寺喘急方定。” |
tiān chéng dì píng天成地平 | 成:成功;平:治平。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 | 《尚书 大禹谟》:“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工。\'《左传 文公十八年》:“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
shào nián lǎo chéng少年老成 | 老成:经历多。阅历广。懂得人情事故。人虽年轻;却很老练稳重。 | 汉 赵岐《三辅决录 韦康》:“韦元将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千里之驹。’” |
lè chéng rén měi乐成人美 | 乐于成全人家的好事。 | 清·叶廷琯《吹网录·建康集足本》:“与余无一日之雅,乃慨然乐成人美。” |
wěi qǔ chéng quán委曲成全 | 指使自己受委屈,来成全别人。亦作“委曲周全”。 | 明·李贽《续焚书·答骆副使》:“夫自用则不能容物,无用又不能理物,其得尔三载于滇中者,皆我公委曲成全之泽也。” |
jī wēi chéng zhù积微成着 | 微:细微;着:显着。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着。 | 《荀子 大略》:“夫尽小者大,积微成着,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 |
tǔ fú chéng qiáng土扶成墙 | 比喻人应该互相扶助。 | 《北史·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 |
jù shā chéng tǎ聚沙成塔 | 聚:聚集。把细沙堆积成高塔。比喻积少成多。 |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
jiā ǒu zì tiān chéng佳偶自天成 | 佳偶:好的配偶;天成:天作之合。指天意安排的美满的婚姻。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 |
shè bǐ chéng qù涉笔成趣 | 涉笔:动笔;趣:意味;意趣。一动笔就趣味盎然。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00回:“读了些四库奇书,享了些半生清福。心有余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余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出《镜花缘》一百回。” |
chéng qún jí dǎng成群集党 | 谓一部分人结成小团体。 | 《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就有那一班意气相投的人,成群集党,如兄若弟往来。” |
chéng qún dǎ huǒ成群打伙 | 见“成群结伙”。 | 杨朔《雪花飘飘》:“桃树爷爷吹唢呐也真吹得好,不但会用嘴吹,还会用鼻孔眼,一吹起来引得孩子们成群打伙地围着他转。” |
xiǎo dào dà chéng小道大成 | 小道:儒家称礼乐外的学说或技艺。虽是小技艺,却能取得大成就。 | 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
fú shòu tiān chéng福寿天成 | 成:成就。人的福运及寿命是由上天注定的。 | 明·无名氏《鸣凤记·严嵩庆寿》:“可见老爷福寿天成,故寿烛中亦显此祥瑞。” |
chéng zhú zài xiōng成竹在胸 |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 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
qǔ yì chéng rén取义成仁 | 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xí fēi chéng sú习非成俗 | 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 | 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杯觞路酌,弦歌行奏,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
sān rén chéng hǔ三人成虎 | 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
kàn zhū chéng bì看朱成碧 | 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 南朝 梁 王僧孺《夜愁》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
sān xǐ chéng guó三徙成国 | 见“三徙成都”。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 |
shōu chéng qì bài收成弃败 | 谓趋附得势的人,轻视遭贬黜的人。 | 汉·王充《论衡·自纪》:“俗性贪进忽退,收成弃败。” |
jī láo chéng bìng积劳成病 | 因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同“积劳成疾”。 | 《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公孙归生积劳成病,卧不能起,城中食尽,饿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敌。” |
kè bó chéng jiā刻薄成家 | 刻薄:冷酷无情。用残忍刻薄的手段发家致富。 |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
xuàn bì chéng zhū眩碧成朱 | 比喻颠倒是非。 | 明屠隆《彩毫记 知几引退》:“宫闱萋菲,眩碧成朱,圣主应投杼。” |
jí dì chéng míng及第成名 |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怎肯似那等穷酸恶醋,得一个及第成名,却又早负德辜恩。” |
lǎo chéng liàn dá老成炼达 | 形容人稳重老练,通达事理。 | 太平天国·洪秀全《设赍奏官诏》:“朕今添封殿前正副赍奏官二员,职同天将,专理进本事务,令表们选举老成炼达元臣保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