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而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wàng fēng ér táo望风而逃 |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风:风声;气势。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曹操以百万之众,闻吾之名,望风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
fén lín ér tián焚林而田 | 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
dài xīng ér chū戴星而出 | 戴:头顶着。天没亮就出门了。形容人非常勤劳。 | 宋·苏轼《东坡应诏集·策别》:“夫今为京兆者,戴星而出,见烛而入,早出晚归。” |
liè qiè ér xíng趔趄而行 | 身子歪斜不稳地走路。 | |
mǐn ér hǎo xué敏而好学 |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bài xìng ér guī败兴而归 | 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也作“败兴而返”。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各军士未及领赏,草草而散。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
zhǐ rì ér dài指日而待 | 见“指日可待”。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一回:“将来执掌昭阳,可指日而待,为何夫人双眉反蹙起来?” |
fēng yōng ér zhì蜂拥而至 | 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徐承志等他去远,刚要回船,前面尘头滚滚,喊声渐近,又来许多草寇。个个头戴浩然巾,手机器械,蜂拥而至。” |
niè ér bù zī涅而不缁 |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
mò ér shí zhī默而识之 |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 |
tóng rì ér yán同日而言 | 同“同日而论”。 | 《晋书·郗鉴传》:“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而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 |
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老而不死是为贼 |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 《论语 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
zhī nán ér tuì知难而退 | 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
fú xiù ér qù拂袖而去 |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2卷:“师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
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出淤泥而不染 |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 宋 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
bù móu ér hé不谋而合 | 谋:计议;商议;合:相合一致。事先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 晋 干宝《搜神记》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
rú rù zhī lán zhī shì,jiǔ ér bù wén qí xiāng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芝:通“芷”,香草;兰:香草。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 |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zhōng ér fù shǐ终而复始 | 不断地循环往复。 | 《淮南子 说山训》:“通于学者若车轴,转毂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源。” |
yǐn ér bù fā引而不发 | 引:拉引;发:射箭。拉长了弓弦;但不把箭射出去。比喻作好一切准备;等待时机;也可比喻善于启发引导。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zuò ér dài dàn坐而待旦 |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 《尚书 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gǔ fù ér yóu鼓腹而游 | 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饱食挺腹,悠闲游玩。形容太平时代人们过着安乐的生活。 | 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其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zhì ér bù yě质而不野 | 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 《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
tīng ér bú wén听而不闻 |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shùn shí ér dòng顺时而动 | 顺应时势而行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
gù ér yán tā顾而言他 | 见“顾左右而言他”。 | 《扫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见话不投机,便顾而言他。” |
wén fēng ér zhì闻风而至 | 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1回:“舅兄只顾要将细鸟带回船去,刚才被他这阵乱叫,以致众兽闻风而至,几乎性命不保。” |
wú gēn ér gù无根而固 | 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 《管子·戒》:“管仲复于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
huā ér shī shí华而失实 | 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 唐·刘知畿《史通·言语》:“华而失实,过莫大焉。” |
hǔ ér guàn虎而冠 | 冠:把帽子戴在头上。比喻生性残虐的人。 | 《史记 酷吏列传》:“其爪牙吏,虎而冠。” |
jiàn kě ér jìn见可而进 | 见到形势有利就进军。后指有把握就行动。 | 汉 荀悦《汉纪 高帝纪》:“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必死之计。” |
nù mù ér shì怒目而视 | 怒目:瞪着发怒的眼睛;视:看。非常愤怒地瞪着双眼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林冲、杨志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
xiàng jī ér xíng相机而行 | 相机:观察当时情况。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自己的行动。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某当与主公同往,相机而行,自有良策。” |
xìn ér hào gǔ信而好古 | 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huì ér bù juàn诲而不倦 | 诲:教诲,教导;倦:厌烦,疲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 | 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睹之效,然犹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
róu ér bù fàn柔而不犯 | 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 《后汉书 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 |
tài jí ér pǐ泰极而否 | 好的到了极点,坏的就来了。 | 唐 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而否,当歌而哭。” |
zhī ér bù yán知而不言 | 明明知道而不说。 | 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
bì ér bù tán避而不谈 | 有意回避;不去谈论。 | 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
wèi yǐng ér zǒu畏影而走 |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 | 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曰中者也。” |
bù píng ér míng不平而鸣 |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 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
fén lín ér tián焚林而畋 | 同“焚林而田”。 | 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鱼,明年无鱼。” |
xiǎng xiǎng ér bǎo乡乡而饱 | 乡:通“飨”;乡乡:吃得很满足。形容吃得很满足的样子。 | 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 |
xiào ér bù dá笑而不答 | 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 唐 李白《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
jù ér jiān zhī聚而歼之 | 聚:会集,包围;歼:消灭。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 |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
gōng zì hòu ér bó zé yú rén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躬:自身;责:责备,责问。多严于律己,少苛求别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一发而不可收 | 事情一经发生便不能收住。 |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乱败之及,一发而不可收也。” |
yì zǐ ér shí易子而食 | 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 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 《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
jiàn jī ér zuò见几而作 | 几:苗头;作:行动。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 | 《周易 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
qǔ sè ér gē取瑟而歌 | 瑟:弦乐器。弹瑟歌唱。比喻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情意。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
tóng rì ér dào同日而道 | 同“同日而论”。 | 西汉·司马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夫臣与主岂可同日而道哉!” |
kě ér chuān jǐng渴而穿井 | 比喻事先没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tǐng ér zǒu xiǎn挺而走险 |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
xún qiáng ér zǒu循墙而走 | 循:沿着。沿着墙走。形容恭谨顺从。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 |
wàng chén ér bài妄尘而拜 |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 |
zì kuài ér xià自郐而下 |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 郭沫若《雄鸡集 关于大规模搜集民歌问题》:“太史公的观点是反统治者的,所以《史记》所提供的史料,比《汉书》可贵,后来的史官更是自郐而下了。” |
zé féi ér shì择肥而噬 | 择:挑选;噬:咬。比喻选择富裕的人进行敲诈勒索。 |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上头限了首县三天限,首县限了差役一天半限。这些差役个个摩拳擦掌,择肥而噬。到得次日一早,果然捉了七八个人来。” |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鸣鼓而攻之 |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jī zhì ér mò赍志而殁 |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 南朝 梁 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fèi rán ér fǎn废然而反 | 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亦作“废然思返”、“废然而返”。 | 战国·宋·庄周《庄子·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
jiān ér yǒu zhī兼而有之 | 指同时占有或具备有关的各方面。 | 墨翟《墨子 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利之?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
mù hóu ér guàn沐猴而冠 |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猕猴装扮成人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wēi ér bù měng威而不猛 | 有威仪而不凶猛。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yìng shí ér shēng应时而生 | 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 姚华《曲海一勺》:“文章应时而生,体各有当。” |
bèi dào ér xíng倍道而行 | 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 《失街亭》:“司马懿背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
rú rú ér dòng蠕蠕而动 | 像虫子似的前后蠕动身体,形容准备慢慢移动的样子。 | 毛泽东《论持久战》:“某些亡国论者又将蠕蠕而动,而且难免勾结某些国际成分(英、美、法内部都有这种人,特别是英国的上层分子),狼狈为奸。” |
hé ér bù chàng和而不唱 |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 《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
yīn rén ér yì因人而异 |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bèi dào ér chí背道而驰 | 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 | 唐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
yī wàng ér zhī一望而知 | 一看就明白。 | 清 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
guān jī ér dòng观机而动 | 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 《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guò ér néng gǎi过而能改 | 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 《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bù dé ér zhī不得而知 | 得:能够。无从知道。 | 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
xué ér bù yàn学而不厌 |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为之 |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kě xiǎng ér zhī可想而知 | 想:推想。可以通过推想而了解真相。 | 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唐俸禄》:“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 |
hán qū ér sǐ含屈而死 | 含着委屈而死去。 | |
hè rán ér nù赫然而怒 |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 |
yǐn lǐng ér wàng引领而望 | 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不可同日而语 |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
hán bǔ ér xī,gǔ fù ér yóu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 含哺:口含食物;鼓腹:手拍肚皮。口含食物,饱食挺腹。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 | 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
cù xī ér tán促膝而谈 | 促:靠近。靠近坐着谈心里话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40卷:“你看他剖橙而食,促膝而谈,欲去欲留,相调相谑。” |
bù jìng ér zǒu不胫而走 | 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却能跑得很快。后形容事物不待推行;就到处流传。 | 汉 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
sān guò jiā mén ér bù rù三过家门而不入 | 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 陶铸《崇高的理想》:“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
juàn xí ér zàng卷席而葬 | 谓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
qiān zūn ér guāng谦尊而光 | 尊者谦虚而显示其美德。 | 《周易 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
hé zé ér yú,fén lín ér liè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
xuán xuán ér wàng悬悬而望 | 形容一心一意地期待、盼望。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五:“吾怜君而相赠,岂望报乎?君可速归,恐尊嫂悬悬而望也。” |
yǎn bí ér guò掩鼻而过 | 掩:遮盖。捂着鼻子走开。形容对事物丑恶的嫌恶。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 宋 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xī xíng ér jìn膝行而进 | 跪着用膝盖向前进。形容卑躬敬畏的表现。 | 战国·宋·庄周《庄子·在宥》:“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 |
dàn ér wú wèi淡而无味 |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 宋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 |
wén fēng ér dòng闻风而动 | 一听到消息就立即行动起来。风:消息。 | 宋 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
ài bó ér qíng bù zhuān爱博而情不专 |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 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
bèi ér bù yòng备而不用 | 备:准备。准备好而暂时不用;以应急需。 | 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虽说备而不用,到得那时候,听凭兵丁造一句谣言,开上几排枪,那人可就死了不少。” |
dǐng zú ér sān鼎足而三 |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
yìng yùn ér chū应运而出 | 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 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由此观之,凡为需要所迫,不独人类能应运而出,创造发明,即物类亦有此良能。” |
yī cù ér chéng一蹴而成 | 见“一蹴而就”。 | 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赖奥维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
jìng ér yuǎn zhī敬而远之 | 敬:尊重;远:不接近;之:指对象。尊敬他又不接近他。 | 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