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火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máo rè huǒ là毛热火辣 | 毛:粗率,急躁。形容十分焦急。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周大勇心里毛热火辣地发躁。” |
jiù huǒ yáng fèi救火扬沸 | 沸:开水。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形容情况危急。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序》:“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 |
fǎn fēng miè huǒ反风灭火 | 比喻施行德政。 | 《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昆对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其质讷。帝叹曰:‘此乃长者之言也。’” |
zhēn jīn bù pà huǒ liàn真金不怕火炼 | 比喻正直勇敢的人经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 浩然《艳阳天》第115章:“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东山坞永远会是太阳当空。” |
yōng huì jiù huǒ拥篲救火 | 谓方法不当,事必不成。 | |
yǐ huǒ jiù huǒ,yǐ shuǐ jiù shuǐ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 用火来救火灾,用水来救水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长其势。 | 战国·宋·庄周《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
liè huǒ biàn rì烈火辨日 | 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 守朝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
dōng hán bào bīng,xià rè wò huǒ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形容刻苦自勉。 |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
yān huǒ zhī jǐng烟火之警 | 烟火:烽火。烽火的警报。指发生战事。 |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
tūn dāo tǔ huǒ吞刀吐火 | 古杂剧之一,泛称魔术。 | 汉·张衡《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
bí duān chū huǒ鼻端出火 | 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 见“鼻头出火”。 |
yān huǒ lín jū烟火邻居 | 贴邻;近邻。 | |
nù huǒ chōng tiān怒火冲天 | 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 |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程娘子]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却被狗子一把抓住。” |
liè huǒ pēng yóu烈火烹油 | 比喻声势气焰很盛。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
fēng huǒ xiāng lián烽火相连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指边防常抓不懈,比喻战火不断。 | 汉 荀悦《汉纪 宣帝纪三》:“部曲相保,堑垒木樵,便兵饰弩,烽火相连。” |
míng huǒ chí zhàng明火持杖 | 同“明火执仗”。 | 《元典章·刑部·从贼不得财者免刺》:“从贼孙伯奴、孟干儿与首贼朱伴儿、李佛保等四人明火持杖强劫梁贤十家。” |
zuān mù qǔ huǒ钻木取火 |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 唐·慧能《坛经·疑问品》:“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
dǎo tāng fù huǒ蹈汤赴火 | 比喻不避艰险。 | 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且须散金帛,犒师旅,使闻鼓而蹈汤赴火,闻金而星布云合。” |
shǔn fēng chuī huǒ顺风吹火 | 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 | 汉 焦赣《易林 井之临》:“顺风吹火,幸附骥尾,易为功力,因权受福。” |
shāo xī guān huǒ烧犀观火 | 喻洞察事物。 | |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水火不兼容 | 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兼容。 | 《周易 说卦》:“故水火不相逮。” |
chūn fēng yě huǒ春风野火 | 比喻迅猛之势。 | 左齐《南泥湾屯垦》;“劳动竞赛的热潮,像春风野火一样,迅速遍及整个工地。” |
shù yùn qǐ huǒ束蕴乞火 | 同“束缊请火”。 | 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蕴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存相感,事有适可。” |
zhōu guān fàng huǒ州官放火 | 州官:一州的长官。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yān xiāo huǒ miè烟消火灭 | 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 鲁迅《且介亭杂文 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 |
yóu jiān huǒ liáo油煎火燎 | 形容痛苦或焦灼。 |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章:“他觉着,像有个什么东西,在胸口上剧烈地涌动,闹得血管里的血,也加快了流速。继而,心里又油煎火燎,阵阵剧疼。” |
rú dǎo tāng huǒ如蹈汤火 | 蹈:踩;汤:滚水。如同在滚水、烈火中行走一样。比喻处境艰险。 |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汤火。” |
shí huǒ diàn guāng石火电光 | 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石火电光,已经尘劫。’” |
huǒ hǎi dāo shān火海刀山 |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
yǐ huǒ qù é以火去蛾 | 娥喜投火,用火驱赶飞蛾,蛾越多。比喻行为和目的自相矛盾,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 《太平御史》卷九四四引《韩子》:“以火去蛾蛾愈多,以鱼殴蝇蝇愈至。” |
liǎo rú guān huǒ了如观火 | 了:明白。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 邹鲁《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内来函,读之必了如观火,从此兄等之出而说人,必更有把握矣。” |
jī huǒ shāo cháng饥火烧肠 | 形容饥饿难忍。 | 宋·苏轼《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
cuò xīn yú huǒ厝薪于火 | 厝:同“措”,放置;薪:柴。置柴堆于火之上。比喻潜伏着极大危机。 | 《清史稿·诸王》:“躬蹈四罪,而犹逞志角力,谬欲收拾人心,是厝薪于火而云安,结巢于幕而云固也。” |
hòu yuàn qǐ huǒ后院起火 | 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 | 张平《抉择》:“那可是咱的后院,要是后院起火,别人可就要看咱的笑话了。” |
zhàn huǒ fēn fēi战火纷飞 | 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 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一章:“经过了这场灾祸的考验,好像当年跟着担架队闯了一趟战火纷飞的疆场回来。” |
míng huǒ zhí zhàng明火执杖 | 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那借金银人,身贫无计,结成凶党,明火执杖,白日杀上我门。” |
wū dēng hēi huǒ乌灯黑火 | 指晚上没灯没火,形容很暗。 | |
huǒ xīng luàn mào火星乱冒 | 形容气愤到了极点。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4回:“多九公听了,晓得道姑语带讥讽,只气的火星乱冒。” |
fù xīn jiù huǒ负薪救火 | 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 韩非《韩非子 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
xīng xīng zhī huǒ,suì chéng liáo yuán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 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 明·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赖奸徒窜入其中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
yǐn huǒ shāo shēn引火烧身 | 比喻自招灾祸;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也可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错误;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 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引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都送将出来。” |
bù bì shuǐ huǒ不避水火 | 指不畏凶险。 | 《水浒传》第五八回:“贤弟心中有何危厄不决之难,但请尽说不妨,便当不避水火,力为解救,与汝相助。” |
shuǐ huǒ bù cí水火不辞 | 见“水火不避”。 |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
jiāo lí huǒ zǎo交梨火枣 | 道教经书中所说的“仙果”。 | 《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 |
zhāo fēng lǎn huǒ招风揽火 | 比喻招惹是非。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地方轻薄子弟不少,你又生得美貌,莫在门前窥瞰,招风揽火。” |
qī qiào mào huǒ七窍冒火 | 同“七窍生烟”。 |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三回:“一天两天还好受,等到第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还没有信呢?俗语说的好,真是七窍冒火,五脏里生烟。” |
fēng huǒ sì qǐ烽火四起 |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 |
chū yú shuǐ huǒ,dēng zhī rèn xí出于水火,登之衽席 | 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 | 章炳麟《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国维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则其幸耳。” |
jiù mín yú shuǐ huǒ救民于水火 | 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 《孟子·滕文公下》: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
diàn guāng shí huǒ电光石火 | 像闪电的光;燧石的火那样一闪即过。比喻事物很快消失。也形容速度极快。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雪峰存禅师法嗣 保福从展禅师》:“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构得构不得,未免丧身失命。” |
gāo huǒ zì jiān膏火自煎 | 油脂因能照明而致燃烧,比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财产而得祸。 | 庄周《庄子 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
dǎ dé huǒ rè打得火热 | 形容十分亲密。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原来安道全新和建康府一个烟花娼妓,唤做李巧奴,时常往来,正是打得火热。” |
shàn fēng diǎn huǒ扇风点火 | 谓进行鼓动或煽动。 | 康濯《东方红》第13章:“‘不过我觉着你们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气魄也不够大!’县长又半真半假地扇风点火。” |
yǐn fēng chuī huǒ引风吹火 | 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 |
bá zhū shuǐ huǒ,dēng yú rèn xí拔诸水火,登于衽席 | 拔:拉出;诸:同“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 | 明·宋濂《阅江楼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
xīng qiáo huǒ shù星桥火树 | 火树:火红的树。形容灿烂绚丽的焰火或灯火。 |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xīn jìn huǒ chuán薪烬火传 | 薪:木材。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流传下去。 | 梁启超《管子传·自序》:“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或有其一体焉,则薪烬火传,犹旦莫也,国于是乎有与立。” |
xīn jiāo rú huǒ心焦如火 | 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绣襦记·暂宿邮亭>》:“为何马犹不至,心焦如火,怎辞劳瘁。” |
zhēn jīn bù pà huǒ真金不怕火 | 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 | 高晓声《大好人江坤大》:“姓刘的说要调查,你就陪他去,真金不怕火,查好了!” |
qiāo bīng qiú huǒ敲冰求火 | 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 《大光明藏经》下卷:“敲冰求火,论功不遂。” |
zì xiāng shuǐ huǒ自相水火 | 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今大王所恃重臣二人,而使自相水火,非社稷之福也。” |
cuò huǒ jī xīn厝火积薪 | 厝:同“措”;放置;薪:柴草。把火置放在堆积的柴草下面。比喻潜隐着极大的祸患。 | 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
jī xīn cuò huǒ积薪厝火 | 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后患无穷。 | 《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
jiù huǒ zhěng nì救火拯溺 | 见“救焚拯溺”。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将以迎王师。” |
xiàng huǒ qǐ ér向火乞儿 | 向火:烤火;乞儿:乞丐。近火取暖的气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尽灰冷,暖气何在?” |
yǐ huǒ jiù huǒ以火救火 |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 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
huǒ rè shuǐ shēn火热水深 | 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
rě huǒ shāo shēn惹火烧身 | 惹:招引。比喻自己招灾惹祸害自己。 | 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氏,都送将出来。” |
huǒ dào zhū tóu làn,qián dào gōng shì bàn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 形容钱能通神,不管办什么事,都必须用金钱打点贿赂才能办成。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凭你世间稀奇作怪的东西,有了钱,那一件做不出来。” |
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 戢:停;焚:烧。战争就像玩火,不在适当的情况下停止就会烧死自己。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
huǒ jìn xīn chuán火尽薪传 | 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 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 |
zhǐ zhǔn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州官:一州的长官。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没有正当活动的自由。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不料我们大老爷先护在里头,连问也不叫我问一声儿,可见他们官官相护,这才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古人说的话是再不得错的。” |
xióng xióng liè huǒ熊熊烈火 | 熊熊:形容火势旺盛。形容火势旺盛而猛烈。 | 熊召政《张居正》第二卷第35回:“冥器杌椅车轿,都陷在熊熊烈火之中。” |
huǒ shàng tiān yóu火上添油 | 见“火上浇油”。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贾臬台见他顶嘴,如火上添油,那气格外来的大。” |
fēi é pū huǒ飞蛾扑火 |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 《梁书 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
chuán fēng yǒu huǒ传风搧火 | 犹煽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 |
bù chī yān huǒ shí不吃烟火食 |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
zhòng ré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众人拾柴火焰高 | 比喻人多力量大。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搬山山倒,填海海平。” |
hēi dēng xià huǒ黑灯下火 | 形容黑暗没有灯光的情景。 | 老舍《骆驼样子》十二:“你始终也没进去。黑灯下火的教鞭教我和太太瞎抓。” |
zuàn bīng qǔ huǒ钻冰取火 | 见“钻冰求火”。 | 《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 |
jìn huǒ xiān jiāo近火先焦 | 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 |
bǐng rú guān huǒ炳如观火 | 炳:光明、明亮、显着。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 鲁迅《坟 文化偏至论》:“其词秩然有条,各分大义,炳如观火。” |
fēng fēng huǒ huǒ风风火火 | 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 徐光耀《平原烈火》:“忽然老曹一头撞进来,忽闪忽闪眨着两只眼,风风火火地连叫:‘大队长,大队长!’” |
yuǎn shuǐ nán jiù jìn huǒ远水难救近火 |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九回:“只是远水难救近火,可惜这间兴处店面没有货卖。” |
zhāng huǒ sǎn张火伞 | 张:展开;火伞:比喻烈日。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 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
shí huǒ guāng yīn石火光阴 | 表示光阴之迅速,一眨眼就要过去。 | |
pàn ruò shuǐ huǒ判若水火 | 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 清 钱泳《履园丛话 谭诗 总论》:“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判若水火。” |
rú tú rú huǒ如荼如火 | 荼:像茅草花一样白;火:像火一样红。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故德皇以如荼如火之热心,思扩张海军。” |
xiāng huǒ bù jué香火不绝 | 指信神者所供养的香烛不断绝。亦作“香火不断”。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民间各处,立起个‘虎媒之祠’,若是有婚姻求合的,虔诚祈祷,无有不应,至今黔陕之间,香火不绝。” |
wō huǒ biē qì窝火憋气 | 把屈辱或恼怒强压在心底,不敢或不能发泄。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五:“李青山有些胆怯,他退到门边,嘴头咕噜着:‘滚就滚吧!’扭转身子,窝火憋气地迈出门去了。” |
fēng gāo fàng huǒ,yuè hēi shā rén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 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杀人。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 | 元·元怀《拊掌录》:“欧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
dǎo huǒ tàn tāng蹈火探汤 | 同“蹈汤赴火”。 | |
xīng xīng zhī huǒ星星之火 | 一点点小火星。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多比喻新兴的革命力量。 | 明 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
zuān bīng qiú huǒ钻冰求火 | 比喻徒劳无功。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2卷:“影离响绝,云销雾除,钻冰求火,探巢捕鱼,不足言其无也。” |
shuǐ huǒ bù bì水火不避 | 谓不避艰险。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
shuǐ huǒ xiāng jì,yán méi xiāng ché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 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 《旧唐书·忠义传·王义方》:“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 |
chèn huǒ dǎ jié趁火打劫 | 趁:利用;乘机;劫:抢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比喻趁别人处在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趁机害人。也作“乘火打劫”。 | 清 颐瑣《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
shù yūn jǔ huǒ束缊举火 | 同“束缊请火”。 | 清·钱谦益《吕季臣诗序》:“国破家亡,年衰岁暮,束缊举火,轹釜待炊,季臣意殊安之。” |
fèn huǒ zhōng shāo忿火中烧 | 犹言怒火中烧。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甲词益狎逼。张忿火中烧,反刀直出,剁甲中颅。” |
shí wàn huǒ sù十万火速 | 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动作极快地行事。 | 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我立刻收拾着行李,十万火速地准备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