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山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shēn shān yě qù深山野墺 | 荒僻的大山深处。 | 鲁迅《彷徨·祝福》:“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是遭此大祸,儿子官职还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
zhì zhě lè shuǐ,rén zhě lè shān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乐:爱好。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 |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xiù shuǐ míng shān秀水明山 |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
xī shān rì bó西山日薄 | 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 宋·洪咨夔《风流子》词:“世事几番新局面,看底欲高三著。况转首,西山日薄。” |
cáng zh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tā shān gōng cuò他山攻错 | 比喻拿别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 |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yīn gǔ qiàn shān堙谷堑山 | 见“堑山堙谷”。 | 郭沫若《宿楚雄》诗:“堙谷堑山通缅藏,经天纬地造蓬莱。” |
qì tūn hé shān气吞河山 |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
zhǐ diǎn jiāng shān指点江山 | 指点:批评;江山:指国家。指批评国家大事。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yín shān tiě bì银山铁壁 | 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元城在南都,似个银山铁壁。” |
shēn shān lǎo lín深山老林 | 见“深山穷林”。 | 秦牧《莽原语丝》:“还有些人,钻到深山老林里找人参、采木耳,摘蘑菇。” |
yú hǎi qiáo shān渔海樵山 | 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 | 清·方文《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诗:“渔海樵山过此生,向平儿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愿君早奏升平略,鱼海樵山任所之。” |
hé shān dài lì河山带砺 |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
duī shān jī hǎi堆山积海 | 形容东西极多。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
tián hǎi yí shān填海移山 | 把山移开填入大海之中。指仙术法力广大。比喻决心极大。 | |
shān zǒu shí qì山走石泣 | 泣:哭泣。山在移动,石头也哭泣。比喻暴政将要灭亡。 |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桀时泰山,山走石泣。” |
bā shān shǔ shuǐ巴山蜀水 |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 |
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庐山真面目 |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 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别的山。别的山上的石头。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 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wàn shuǐ qiān shān万水千山 | 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 宋 宋徽宗《燕山亭 见杏花作》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
shān gāo shuǐ dī山高水低 | 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 |
pá shān shè shuǐ爬山涉水 | 形容路途艰辛。 | 范金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在作战频繁的长征路上,一年多的时间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们一样爬山涉水,栉风沐雨。” |
shēn shān mì lín深山密林 | 见“深山穷林”。 | 鲁迅《彷徨·伤逝》:“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 |
fú qí nán shān福齐南山 | 南山:终南山。比喻福气高如南山。 | 《南齐书·豫章文献王疑传》:“常谓福齐南山,庆钟仁寿。” |
chóng shān jùn lǐng崇山峻岭 |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险的山岭。也作“高山峻岭”。 | 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zuò shān kàn hǔ dòu坐山看虎斗 | 比喻暂不介入双方的斗争中,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都是全桂子的本事。” |
zhōng shān láng中山狼 | 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
yú shān yuè hǎi逾山越海 | 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 | 《南齐书·高帝纪上》:“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
qiān lì shān jī愆戾山积 | 愆:过失;戾:罪过。罪过很多,累积如山。 |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刘封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委质以来,愆戾山积。” |
bīng shān yì dǎo冰山易倒 | 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 《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虽待我不薄,奈他年寿无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
zhǔ hù xī shān拄笏西山 | 见“拄笏看山”。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
dài lì shān hé带砺山河 | 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 |
fàn shuǐ mó shān范水模山 | 比喻效法模仿他人。 | 清 江顺诒《词学集成》第六卷:“抗心迈古,肆力式靡;吹花嚼蕊,相炫虚华,范水模山,自诧淡远。” |
lín shuǐ dēng shān临水登山 | 临:到,靠近。原意是到达水边又登上高山,写送别的情景。现也泛指游览山水名胜。 | 唐·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况乎人生天地,岳镇东驱,良时美景,始云蒸电激,临水登山,忽风流而雨散。” |
guān zhě rú shān观者如山 |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 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
bǎo shān kōng huí宝山空回 | 宝山:蕴藏、聚积宝物的山。进入宝山却空着手归来。比喻置身学府却一无所获。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
guān shān zǔ gé关山阻隔 | 关隘山岭阻挡隔绝。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 | 元 郑德辉《 梅香》第一折:“不争他回家去呵,路途艰难,关山阴隔,这亲事几时得就。” |
hǎi xiào shān bēng海啸山崩 | 大海汹涌呼啸,高山崩裂倒塌。形容来势凶猛急速。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个个扬威,分明似海啸山崩,天摧地塌。” |
qiān shān wàn shuǐ千山万水 | 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 唐 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审言沈佺期题壁慨然成咏》诗:“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
zhòng yú tài shān重于泰山 |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shuǐ kuò shān gāo水阔山高 | 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清腔类·山坡里羊一套>》:“音书谁送,知隔着关山几重,见面今水阔山高,促急里怎觅鳞鸿。” |
fù shān dài yuè负山戴岳 | 负:背负;戴:头顶。背负高大的山岳。比喻肩负重任。 | 《周书·晋荡公护传》:“生死肉骨,岂过今恩,负山戴岳,未足胜荷。” |
wén méng fù shān蚊虻负山 | 蚊虻:吸血的昆虫。以蚊虫的力量能背山。比喻力弱者担重任,难以信任。 | 战国·宋·庄周《庄子·应帝王》:“其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
huǒ hǎi dāo shān火海刀山 |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
xī shān è fū西山饿夫 | 指不食周粟的伯夷与叔齐。 | 《梁书·刘显传》:“之遴尝闻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土黜士,名启施于后世。” |
bī shàng liáng shān逼上梁山 | 梁山:又称梁山泊;在今山东省东平湖西;梁山县南;附近地区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水浒传》里有宋江、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节。后用来比喻被迫做某种事。 |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而且要有一种相当的压力,就是公开号召,开许多会,将起军来,‘逼上梁山’。” |
xiào jù shān lín啸聚山林 | 啸聚: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我这伙好汉,非比啸聚山林之辈。” |
shuǐ míng shān xiù水明山秀 | 见“水秀山明”。 | 宋·张先《满江红·初春》词:“渐迤逦,水明山秀,暖生帘幕。” |
bá shù hàn shān拔树撼山 | 拔起大树,摇动高山。形容声势极大。 | 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四折:“唤雨的注雨如倾,呼风的狂风乱吼,天摧地塌,拔树撼山。” |
chē dào shān qián bì yǒu lù车到山前必有路 | 比喻到时候总有办法可想。 | 高玉宝《高玉宝》第四章:“高大哥,‘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不会饿死睡家鸟’的。”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
wū shān luò pǔ巫山洛浦 |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指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也指男女幽会。亦作“巫山洛水”。参见“巫山云雨。” | 巫山:指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洛浦:洛水之滨。传说中有洛水女神,三国魏曹植渡洛水时,因感战国楚宋玉对楚王与神女事,遂作《洛神赋》。后以“巫山”、“洛浦”二典合用。 |
shān yīn chéng xīng山阴乘兴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因以“山阴乘兴”指访友。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shuǐ sè shān guāng水色山光 |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
shòu shān fú hǎi寿山福海 | 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 |
dà hǎo shān hé大好山河 | 山河:指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国土 | 曹靖华《安得一饮贡河水,九泉长眠愿亦足!》:“云山万里,遥望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天幕遮得连一丝微光也不透。” |
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zuì è rú shān罪恶如山 | 形容罪恶多而重。 | 《新唐书·吉项传》:“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 |
zhù shān zhǔ hǎi铸山煮海 | 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 独自坐在没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招来祸患。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3回:“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
dàng hǎi bá shān荡海拔山 | 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 | |
rì luò xī shān日落西山 | 太阳迫近西山;快要落下。也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 《上唐书 音乐志》:“\'栖鸟夜飞\',沉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败前,思归京师,故歌和云:\'日落西山还去来。\'” |
nán shān zhī shòu南山之寿 | 南山:终南山。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 | 《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
wén sī fù shān蚊思负山 | 负:担负。比喻力量虽微却愿担负重任。 |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予不自揣,蚊思负山,欲取郦注从而疏之。” |
pái shān dǎo xiá排山倒峡 | 排:排开;倒:翻倒。推开山岳,翻倒山峡。形容水势猛,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4回:“但见城外水声淙淙,一望江湖,有排山倒峡之势。” |
qiāo shān zhèn hǔ敲山震虎 | 见“敲山振虎”。 |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 |
xī shān rì pò西山日迫 | 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 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堪叹的是西山日迫桑榆暮,喜的是高堂月旦芝兰聚。” |
shān qióng shuǐ duàn山穷水断 | 见“山穷水尽”。 | 北周·庾信《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溪间峥嵘,岩崖豁险,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
líng luò shān qiū零落山丘 | 零落:凋零,比喻死亡。指死后埋葬在山丘上。 | 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
yí shān zào hǎi移山造海 | 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 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
shān róng hǎi nà山容海纳 | 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 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于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牍进退于人乎?” |
dà shān xiǎo shān大山小山 | 原指作品分类,后指同时被称誉的兄弟 | 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 |
wén lì fù shān蚊力负山 | 以蚊虫的力量能背山。比喻力虽小却身负重任。 | 战国·宋·庄周《庄子·应帝王》:“其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 |
shēn shān qióng gǔ深山穷谷 | 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 |
tī shān zhàn gǔ梯山栈谷 | 谓凿梯、修栈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险阻。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论》:“梯山栈谷绳行沙度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
biǎo lǐ shān hé表里山河 |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 |
tài shān ruò lì泰山若厉 | 厉:通“砺”,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比喻经历时间久远。 | 东汉·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 |
yī yè mí shān一叶迷山 | 意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
jī shān zhī jié箕山之节 | 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 | 《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
shān bēng hǎi xiào山崩海啸 | 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 宋·周密《癸辛宋识前集·炮祸》:“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 |
shuǐ bì shān qīng水碧山青 | 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亦作“水绿山青”。 | 唐·刘禹锡《洛中逢韩七中丞之笑兴口号》:“骆驼桥上苹风起,鹦鹉杯中箸雨青,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问何人。” |
shì hǎi méng shān誓海盟山 | 同“山盟海誓”。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誓海盟山心已许,几番浅笑深颦。” |
wéi shān zhǐ kuì为山止篑 | 比喻功败垂成。语本《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 语出《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
dōng shān gāo wò东山高卧 |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 《晋书·谢安传》:“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
jī shān guà piáo箕山挂瓢 | 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 明 敬虚子《小隐书 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
lóng shān luò mào龙山落帽 | 在龙山上被风吹掉了帽子。形容人气度恢宏,临乱不惊。 | |
zuì yù tuí shān醉玉颓山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宋·秦观《满庭芳》词:“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
jǐn xiù hé shān锦绣河山 | 像锦绣一样美丽无比的祖国河山。形容美好的国土。 | 唐 杜甫《清明二首》:“秦城数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
jiǔ guī dào shān久归道山 | 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称人死为归道山。 |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bù pà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比喻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 | |
qīng shān bù lǎo,lǜ shuǐ cháng cún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 指经过的时间长久,比喻永存。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事成,必当厚报。” |
miǎo ruò shān hé邈若山河 |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
pī fā rù shān披发入山 | 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 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后汉纪》:“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
xié tài shān yǐ chāo běi hǎi挟泰山以超北海 | 挟:夹持;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
shuǐ yuǎn shān yáo水远山遥 | 谓路程遥远。 | 宋·汪元量《忆秦娥》词之七:“心如焦。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远山遥,须有一个日头走到。” |
jiāng shān zhī hèn江山之恨 | 江山:山川,山河,疆土。痛恨祖国河山沦亡敌手。 | 唐·陈熙晋《骆侍御传》:“万里烟波,举目有江山之恨。” |
gāo shān jǐng xíng高山景行 |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 《诗经 小雅 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dì liè shān bēng地裂山崩 | 崩:倒塌。山岳崩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19回:“只听半空中一声大震,好似地裂山崩,抬头一看,依旧红日青天。”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噬 |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