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苏轼的诗 >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霜之气让御史台狱的夜晚更加凄楚寒凉,风吹动了檐角上的铃铎发出阵阵声响,月亮渐渐向天边下落。

梦里向往云山的那颗心像鹿一样奔跑,可现实里的自己就像将被扔进锅里煮的鸡。

眼前浮现出我的孩子们的面容,身后只有草蓑,我这样贫穷愧对跟自己受苦多年的妻子了。

我死后埋葬在哪里呢?汉代的朱邑曾在桐乡为吏,因深受百姓爱戴,被葬在桐乡,我也希望自己能葬在浙西一带。

注释

柏台:又称作乌台,御史台前种了许多柏树,乌鸦经常栖息在树上面,于是老百姓将御史台叫作乌台。

琅挡:铃铎。

牛衣:给牛抵御寒冷的草蓑。

神游:人死的讳称。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二”鉴赏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狱中凄惨的生活和对家人怀念的感情。这两首诗意境妻凉,感情真挚,心理描写动人。

诗的前两句描写御史台森然阴风阵阵的萧瑟环境,苏轼在阴冷孤寂的狱里睡不着,想起面对刽子手的情形,心惊胆战。

第三、第四句用“命如鸡”表达出苏轼对自我命运任人鱼肉的无奈和沉痛。这是一个亮节高格者的悲叹,不管身处何地何时,苏轼都始终追求这种自由、自我的坚定人格。

第五句和第六句是苏轼觉得自己罪无可赦,思念起孩儿们,希望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都平常就好,能够平安喜乐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快要死了,还没让妻子过上富贵平安的日子,觉得特别愧对共患难过的妻子。这其中不无诗人悟透人生,平常就好的淡泊哲理。

结尾两句,苏轼希望葬在为官过的杭州。这表现出苏轼的忠直秉性,展现出他当官为民的作为和风骨。

在这首诗中,苏轼写了对妻子儿女的想念、对自己的感怀,还有自已死了之后尸体埋葬何地的嘱托。其哀伤之情浓郁,昔日气势全然不见,所以读此诗又不同于苏诗其他之作,别有一种情深凄怆之感。

创作背景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由于苏轼在任职地方官期间,对当时大力推行的新法屡屡表示不满,并形诸歌咏,发为诗篇,对新法造成的弊政和靠攀附新党人士而得到高位的新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结果引起了当权者的嫉恨,遂指使台谏累章弹劾他“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任所被捕解京,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乌苏台诗案”。在狱中期间,负责审讯的官员均奉上意,竭力罗织罪名,必欲置其于死地。这一组诗即作于乌台狱中。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156篇)

猜你喜欢

劝农·其六

魏晋陶渊明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宋代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美人赋

两汉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美丽闲都,游于梁王,梁王悦之。邹阳谮之于王曰:“相如美则美矣,然服色容冶,妖丽不忠,将欲媚辞取悦,游王后宫,王不察之乎?”

王问相如曰:“子好色乎?”相如曰:“臣不好色也。”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闻齐馈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车,譬犹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长西土,鳏处独居,室宇辽廓,莫与为娱。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翘翘而西顾,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

“窃慕大王之高义,命驾东来,途出郑卫,道由桑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上宫闲馆,寂寞云虚,门阁昼掩,暧若神居。臣排其户而造其室,芳香芬烈,黼帐高张。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淑质艳光。睹臣迁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国之公子!所从来无乃远乎?’遂设旨酒,进鸣琴。臣遂抚琴,为幽兰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独处室兮廓无依,思佳人兮情伤悲!有美人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敢托身兮长自思。’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时日西夕,玄阴晦冥,流风惨冽,素雪飘零,闲房寂谧,不闻人声。于是寝具既陈,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帐低垂,裀褥重陈,角枕横施。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


堤上行三首

唐代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长堤缭绕水徘徊,酒舍旗亭次第开。

日晚出帘招估客,轲峨大艑落帆来。


田家谣

宋代陈造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

倏凉骤暖蚕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


招隐二首

魏晋左思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柳梢青·芳草閒门

清代蒋春霖

芳草閒门,清明过了,酒带香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阑未温。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


折桂令·自述

元代元吉

华阳巾鹤氅蹁跹,铁笛吹云,竹杖撑天。伴柳怪花妖,麟祥凤瑞,酒圣诗禅。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断简残编,翰墨云烟,香满山川。


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宋代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田家语

宋代梅尧臣

庚辰(1040年,即康定元年)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辩,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书来,生齿复版录;

三丁藉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搜索稚与艾,惟存跛无目。

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

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