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杨广的诗 > 早渡淮诗

早渡淮诗

[隋代]:杨广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早渡淮诗”译文及注释

暂无译文及注释提交译文

“早渡淮诗”鉴赏

赏析

《早渡淮诗》描绘的境界雄浑开阔,景物描写大气但又不失细腻,堪称隋炀帝写景抒情诗的名作。

首二句“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生动地描绘出了淮河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淮水森森、晨雾霏霏,写出淮河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观。如果我们仔细品味这两句诗,又发现这景色的背后似乎暗暗涌动着一股沉郁之气,在晨雾的笼罩之下,使得整个景物呈现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同时,此二句与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在创作手法上似有相通之处,也许王勃的创作正是受到了隋炀帝的影响,也不无可能。“淮甸未分色,湍漭共晨晖。”两句有一语双关之意,这里的“淮甸”指淮河两岸,描写了两岸虽然历经多年割据,但景色却没有明显的分化,淮河两岸共享晓雾与晨辉。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在单纯地刻画淮河两岸美丽的自然风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当时杨广的身份是平陈统帅,所以说实则是借物抒情,表达出希望一举平陈成功,实现南北重归统一的美好愿望。“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几句是此诗中描写景色的佳句。尤其是“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给人以强烈的动感,生动地刻画了水中跳跃的鱼儿和滩涂上鸣飞的水鸟。寥寥几笔,河水之中,滩涂之上,一副活灵活现、充满生机的画面赫然显现在人们眼前,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使得淮河两岸的晨景顿时就活泛起来,从静止不动的事物变成了可听、可观、可感的美景。结尾两句“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由景生情,抒发了杨广希望自己的愁绪随着奔流的淮河水一起流逝,自己的心情顿时也变得顺畅许多。“高秋晚”指的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其中“愁因逝水归”刻画得恰到好处,看着滚滚而逝的江水,自己的愁绪和烦恼也一并随着江水一去不复返,这种将愁绪寄于流水的写法也常为后世文人所借鉴。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问君能有几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横江词六首》中的“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以及北宋词人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等句都与杨广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广简介

隋代·杨广的简介

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华阴人(今陕西华阴)人,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 杨广的诗(44篇)

猜你喜欢

早渡淮诗

隋代杨广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忆秦娥·湖天阔

清代黄景仁

湖天阔,清湘望断三更月。三更月,猿声是泪,鹃声是血。

曲终数点烟鬟没,此间自古离愁窟。离愁窟,几丛斑竹,临江犹活。


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

五代李珣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文簟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游虞山记

清代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清代厉鹗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夜泊钱塘

明代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那从问,微吟寄短愁。


菩萨蛮·题画

清代龚翔麟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亭下响流澌,衣波双鹭鹚。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添个浣衣人。红潮较浅深。


答张十一功曹

唐代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好事近·湖上

宋代苏轼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初没。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

醉中吹坠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


怡然观海

元代高克恭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颜改。

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