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谢灵运的诗 > 南楼中望所迟客

南楼中望所迟客

[南北朝]:谢灵运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南楼中望所迟客”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阳在西方渐渐沉落,漫漫长路,依然不见他的踪影,心情越发焦急。

登上高楼是为了思念谁呢?是为了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前来赴约。

与我分别的时候他和我约定,十五的晚上,要来看我。

今晚的月亮,早已圆满无缺,好友却迟迟没有前来赴约。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分手如今,望着孤零零的月儿,内心倍感忧伤凄切。

初夏的夜晚并不漫长,可太阳再次升起时,仿佛经过了一年时光。

麻花依然含苞未放,兰草的花,却已屡屡采摘。

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

我焦躁不安,向行人打听你的消息,翘首等待,希望能与你欢乐相会。

注释

南楼:始宁墅中一座住宅的门楼。迟:等待。

杳杳(yǎo):深远幽暗的样子。

迫:窘迫,着急。

为谁思:即思念谁。

三五夕:十五日的夜晚。

圆景:月亮。

佳人:指友人。

适:来也。

睽携(kuí xié):分离。

方:常。

孟夏:初夏。

晦(huì)明:由黑暗到明亮,指一夜。

瑶华、兰苕(tiáo):皆指香花美草。

搔首:爬弄头发,表示焦急。

引领:伸长颈项。

良觌(dí):欢乐的会见。觌,相见。

“南楼中望所迟客”鉴赏

赏析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迟客不至的失望,通过回想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与友人会面,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大量引用《楚辞》中的典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也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自己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首诗用典故很多,切对人物心理变化写的非常细腻、深情。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这两句是化用刘向《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是说落日西沉了,而行人还困于漫漫长途。“杳杳”、“漫漫”两个叠词虽是描状客体,却也传达出主体那种莫可如何的惆怅。起句从傍晚写起,那么读者不难想像整个白天如何。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这两句自问自答,点明题意。下面转入回想:“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回想与友人分别时,约定在十五会面,现在十五早已过去,怎么还不来呢。“期在三五夕”,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会面,那情景该多美。设想的美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早”、“犹”呼应,传出他深深失望之情。

上面可以说是写迟客不至的失望,下面八句写与友人分别以来的情怀。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即事”、“感物”为互文,就是遇到事物皆有感触,比如心中的不如意、物候的变化等。这两句也就是说,别后以来时时事事都觉着不愉快。“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这里是化用《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是说初夏夜晚并不长,但在他看来好像一夜就是一年似的。上两句说别后无时不愁苦,这两句只写出夜晚的感受,是以少总多、举一斑而知全豹的笔法。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瑶华”、“兰苕”皆香花美草,古人常摘取它们赠给远方朋友以为问候,如《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些语句跟这两句诗相似。“瑶花”,据说即麻花,孟夏时它还未开,而“兰苕”春天就已滋荣了,所以说:“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不能折也好,多次摘也好,都说明他常常想给予朋友以美好的祝愿。

但是,“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意谓: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这几句不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还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虽然自己是愁苦煎迫,但还想通过赠问,让友人得到慰解。这是相怜相惜的纯真友情。

最后两句:“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诗经·静女》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话。这两句说,他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里的“搔首”、“引领”是两个细节,将他“望”的情态写得更逼真、更鲜明了。从结构上说,开始写“望”,中间写“想”,这里又是写“望”,是个回应,显得很是紧凑。而中间的“想”又是从失约推开,写到别后的思念,顺序井然。这都见出谢灵运作品精于结构的特色。

这首诗化用典故很多,细究起来,几乎每句都有出处,而以用《楚辞》的地方最多。《楚辞》多景物描写,多用比兴(尤其是兴),谢灵运的作品亦复如此,加之作者心情也常感悒郁,自然就会较多袭用《楚辞》语句了。但这首诗,并不给人饾饤生硬的感觉,正如方东树所言,他的用典“见似白道”(《昭昧詹言》卷五)。这也是他的高妙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谢灵运于公元424年(元嘉元年)闲居于始宁时,为了抒写伫望朋友来相会的复杂心情而创作的。

谢灵运简介

南北朝·谢灵运的简介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隋书·经籍志》、《晋书》录有《谢灵运集》等14种。

...〔► 谢灵运的诗(26篇)

猜你喜欢

南楼中望所迟客

南北朝谢灵运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买陂塘·归鸦

清代黄景仁

倚柴门、晚天无际,昏鸦归影如织。分明小幅倪迂画,点上米家颠墨。看不得。带一片斜阳,万古伤心色。暮寒萧淅。似捲得风来,还兼雨过,催送小楼黑。

曾相识。谁傍朱门贵宅。上林谁更栖息。郎君柘弹休抛洒,我是归飞倦翮。飞暂歇。却好趁江船,小坐秋帆侧。啼还哑哑。笑画角声中,暝烟堆里,多少未归客。


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代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河墅记

清代戴名世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园林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逦,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樵者之所往来。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是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台峙其左,古木环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噫!此羁穷之人,遁世远举之士,所以优游而自乐者也,而吾师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贵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艳羡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适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满天下三十年,亦尝与诸生屡试于有司。有司者,好恶与人殊,往往几得而复失。一旦弃去,专精覃思,尽究百家之书,为文章诗歌以传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间者求贤之令屡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混迹于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小子怀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过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为记之。


荷叶杯·五月南塘水满

清代毛奇龄

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鱼风。小娘停棹濯纤指,水底,见花红。


江上看山

宋代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村行

唐代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山行

清代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菩萨蛮·渚莲红乱风翻雨

宋代张孝祥

渚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处宿幽禽。禽幽宿处深。

淡妆秋水鉴。鉴水秋妆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魏晋陶渊明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