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口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口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bìng yóu kǒu rù病由口入见“病从口入”。《云笈七签》卷三五:“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
yī yán chū kǒu,sì mǎ nán zhuī一言出口,驷马难追驷马:四匹马拉车。话说出了口,就是四匹马拉车也难追回。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宋·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俗云:一言出口,驷马难追。《论语》所谓‘驷不及舌’也。”
nì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pò kǒu nù mà破口怒骂破口:恶语。满口恶语骂人。《红日》第12章:“他竭力挣脱,挣脱不开,连连求饶,陶二嫂还是拳打脚踢,破口怒骂。”
zhòng kǒu xiāo shuò众口销铄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谣言多可以混淆是非。
kǒu fèi mù chì口沸目赤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
zhuō kǒu bèn sāi拙口笨腮犹拙嘴笨舌。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咬文嚼字,秀才当行;拙口笨腮,农人本色。”
kǒu zào chún gān口燥唇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一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fó xīn shé kǒu佛心蛇口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yī kǒu sān shé一口三舌比喻唠叨、话多。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liǎng jiān hé kǒu两肩荷口犹言两个肩膀扛张嘴,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干事。
xīn bù yīng kǒu心不应口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chán kǒu áo áo谗口嗷嗷谗:说别人坏话;嗷嗷:七嘴八舌地诽谤。形容众人以谗言诋毁别人。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嗷嗷。”
jǐn xiōng xiù kǒu锦胸绣口犹言锦心绣口。清·湘灵子《轩亭冤》序:“锦胸绣口,居然妙绪环生。”
qīng yán sì kǒu轻言肆口说话轻率、放肆。《旧唐书·张玄素传》:“近代宋孝武轻言肆口,侮弄朝臣,攻其门户,乃至狼狈。”
kǒu shàng rǔ xiù口尚乳臭嘴里还有奶腥味。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视。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
láng láng shàng kǒu琅琅上口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清 王韬《淞隐漫录》:“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sú yàn kǒu bēi俗谚口碑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gǒu kǒu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元曲选 遇上皇》第一折:“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fēng kǒu làng jiān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yì kǒu yǐ shí易口以食犹易子而食。口,丁口。《新唐书·逆臣传上·安庆绪》:“城中栈而处,粮尽,易口以食。”
kǒu mì fù jiàn口蜜腹剑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阴险毒辣。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shé kǒu fēng zhēn蛇口蜂针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kǒu zhōng cí huáng口中雌黄雌黄:即鸡冠石,过去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沫后重写。随口更改说得不恰当的话。比喻言论前后矛盾,没有一定见解。晋 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kǒu jiǎo fēng qíng口角风情口头表示的情爱。清·李渔《比目鱼·联班》:“那些用小钱的主子,只还他些口角风情罢了。”
kǒu tóu chán口头禅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宋 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kǒu qiǎo shǒu zhuō口巧手拙巧:灵巧;拙:笨拙。光是嘴上能说,动手能力相当差。
zhòng kǒu yī cí众口一词很多人都说同样的话。唐 令狐楚《谢赐冬衣状》:“自臣而下,万口一声。”
zhòng kǒu xiāng chuán众口相传众人辗转述说。见“众口交传”。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于是只能回奏:当时众口相传,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
bì kǒu jié shé闭口结舌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kǒu ruò xuán hé口若悬河若:像;悬河:瀑布;激流奔泻。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辩。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shǒu kǒu rú píng守口如瓶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唐 道世《诸经要集 择交部 惩过》:“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shé jiān kǒu kuài舌尖口快尖:尖锐,锋利。快:锐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说话爽快。也指说话尖刻,不肯让人。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yán kǒu cán chuǎn延口残喘延:把时间向后推移。延长残余的喘息。指挣扎着勉强活下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了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ài kǒu shí xiū碍口识羞碍口:说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说话。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文若虚终是碍口识羞,待说又止。”
yá bái kǒu qīng牙白口清比喻说话清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怎当得十三妹定要问他个牙白口清,急得无法。”
nìng wéi jī kǒu,wù wéi niú hòu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宁:宁愿;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二回:“生员虽贫士也,语云,‘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岂有圣门弟子,贪纨袴之膏粱,而乱朝廷之名教者乎!”
yì kǒu tóng shēng异口同声异:不同。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话。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也作“异口同音”。晋 葛洪《抱朴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众,本无至心,而谏怖者,异口同声。”
yì kǒu tóng yīn异口同音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kuài zhì rén kǒu脍炙人口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
kǒu zhū bǐ fá口诛笔伐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kǒu shuō wú píng口说无凭单凭口说,不足为据。元 乔吉《扬州梦》第四折:“咱两个口说无凭。”
kōng kǒu shuō bái huà空口说白话形容只是口头说说而没有事实证明或实际行动。《旧唐书 宪宗本纪》:“凡好事口说则易,躬行则难。卿等既言之,须行之,勿空口说。”
shì fēi kǒu shé是非口舌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
wǎng kǒu kuáng shé枉口诳舌见“枉口拔舌”。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7回:“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陷害无辜。”
xīn zhuō kǒu bèn心拙口夯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dù kǒu guǒ zú杜口裹足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lā jiā dài kǒu拉家带口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属的拖累)。苗培时《矿山烈火》:“老李,我真再也没法过下去了,拉家带口的,可比不了那些光棍们好混。”
mù dāi kǒu zā目呆口咂咂:用舌头抵住牙齿发出的声音。目光发呆,口中发出啧啧声。形容吃惊的样子。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2回:“寨中这些兵卒,多是强盗出身,何曾看见如此礼物,见了个个目呆口咂,连尤俊达与连巨真亦啧啧称羡。”
kǒu zào hóu gān口燥喉干燥:干。形容非常干渴。老舍《赵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
kǒu shì xīn fēi口是心非心口不一致;口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形容心口不一致。晋 葛洪《抱朴子 微旨》:“口是心非,背向异辞。”
zhòng kǒu shuò jīn众口铄金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国语 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yǔ rén kǒu shí予人口实予:给予;口实:话柄。给人留下指责的话柄。
táng shé mì kǒu糖舌蜜口甜言蜜语,说讨人喜欢的动听的话。《群英类选·〈海神记·王诉神〉》:“起初时为闲游,到后来被啜哄,糖舌蜜口随他弄。”
jiān kǒu jié shé缄口结舌闭口不说话。形容理屈词穷说不出话来。也指慑于淫威不敢讲话。明 张煌言《上延平王书》:“而所为若是,则其将何所依倚,故不敢缄口结舌,坐观胜败。”
shí zì jiē kǒu十字街口十字街头。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pò kǒu dà mà破口大骂破:冲开。指满口恶语骂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茶房未及开口,那女人已经破口大骂起来。”
kǒu kuài xīn zhí口快心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形容人性情直爽;语言明快。清 曹雪芹《红楼梦》:“云姑娘,你如今长大了,越发心直嘴快了。”
yǎ kǒu wú shēng哑口无声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同“哑口无言”。《再生缘》第三九回:“话说孟夫人听了这些言语,只气的哑口无声。”
jī kǒu niú hòu鸡口牛后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战国策·韩策》:“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xīn fú kǒu fú心服口服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先秦 庄周《庄子 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tí xīn zài kǒu提心在口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kǔ kǒu pó xīn苦口婆心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泉州道匡禅师》:“问:‘学人根思迟回,乞师曲运慈悲,开一线道。’师曰:‘遮个是老婆心。’”
jīn kǒu mù shé金口木舌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汉 扬雄《法言 学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驾说者也;不在兹儒乎?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开河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gān mào hǔ kǒu甘冒虎口谓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三国志·魏志·袁绍传》“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曰:“丰知绍将败,败则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
hǔ kǒu cán shēng虎口残生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六回:“烦你们拜上小姐,说我铁中玉虎口残生,多蒙垂救,高谊已足千古。”
sǐ bù kāi kǒu死不开口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老舍《四世同堂》:“别跟我装蒜了,死不开口。打开天窗说亮话,你的小命攥在我手心里。”
wǎng kǒu jiáo shé枉口嚼舌见“枉口拔舌”。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9卷:“我把你这枉口嚼舌的,不要慌!”
kǒu kǒu shēng shēng口口声声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kǒu ěr xiāng chuán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qīng kǒu qīng shé轻口轻舌见“轻嘴薄舌”。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你不理他便罢,不要十分轻口轻舌的冲撞他。”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开合比喻随口乱说一气。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开合,絮絮聒聒。”
zhòng kǒu zhī biàn众口之辩比喻各学派间的辩论。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杂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因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hǔ kǒu duó shí虎口夺食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只要国内出产,全国人民不吃,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
qǔ bù lí kǒu曲不离口意谓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比喻熟能生巧。朱自清《论诵读》:“但是诵读总得多读熟读,才有效用;‘曲不离口’,诵读也是一样道理。”
zhòng kǒu fēn yún众口纷纭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tuō kǒu ér chū脱口而出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清 吴趼人《瞎骗奇闻》:“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
kǒu hán tiān xiàn口含天宪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论》:“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
kǒu dāi mù dèng口呆目瞪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明·许仲林《封神演义》第九十七回:“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些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作一堆麻,酥酥成一块,莫能动履。”
duō kǒu ā shī多口阿师指喜欢多话的人。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jīn shé bì kǒu金舌弊口金舌:用金子做舌头;弊:破。用金做的舌头,说破了嘴。比喻说话很多,枉费口舌。《荀子·正论》:“金舌弊口,犹将无益也。”
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gǒu kǒu lǐ shēng bù chū xiàng yá狗口里生不出象牙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同“狗口里吐不出象牙”。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第十五章:“还有些话,牵涉到老弟,咳,反正狗口不出象牙,不说也罢。”
jiān kǒu bù yán缄口不言缄:封闭;言:说话。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明史 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kǒu dāi mù dùn口呆目钝见“口呆目瞪”。克非《春潮急》二五:“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半天才小声说:‘我晓得的喃!我又没去戴过红花、吃过油大。’”
zhòng kǒu yī cí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宋 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hé mén bǎi kǒu阖门百口指全家所有人。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岐传》:“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yǎn kǒu hú lú ér xiào掩口胡卢而笑胡卢:喉间的笑声。捂着嘴笑,指暗笑,窃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hōng kǒu ér chū冲口而出不加思索;随口说出。多指说话失于检点。宋 苏轼《跋欧阳公书》:“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biàn kǒu lì cí辩口利辞辩口:口才好,善于辩论。指能言善辩,伶牙俐齿。汉 班昭《女诫》:“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zhǐ huà kǒu shòu指画口授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清·查继佐《罪惟录·徐光启传》:“盖四十年耳治目营,指画口授惟此,他无及也。”
zhāng kǒu jié shé张口结舌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kǒu tǔ zhū jī口吐珠玑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元 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因俺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kǒu chǐ líng lì口齿伶俐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素日虽然口角伶俐,此时一心却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也身亡命殒。”
shí bù hú kǒu食不糊口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艰难。连粥都喝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唐·陈子昂《汉州雒县令张君吏人颂德碑》:“流亡初复,贫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赡农。”
zhuō kǒu dùn sāi拙口钝腮比喻嘴笨,没有口才。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钝腮,不要惹大哥热擦。”
shí zì lù kǒu十字路口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鲁迅《华盖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bān kǒu nòng shé搬口弄舌挑拨是非。同“搬唇递舌”。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见我做了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说话;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
qián kǒu jiǎo shé钳口挢舌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