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海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海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hǎi yá tiān jiǎo海涯天角犹言天涯海角。谓僻远的地方。明·刘基《声声慢·咏愁》词:“雨冷云昏日暮,海涯天角轻衾。”
chóu hǎi wú yá愁海无涯涯:边际。忧愁像无边的大海一样。形容十分悲愁唐·孟郊《招文士饮》:“醒时不可过,愁海浩无涯。”
hēi fēng niè hǎi黑风孽海喻环境、遭遇的险恶。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噫,黑风孽海,飘泊多矣!珑(王珑)以稚齿韶颜,独能早登彼岸,度亦有善根哉!”
zhuǎn hǎi huí tiān转海回天同“转日回天”。宋·秦观《代参寥与锺山实启》:“扣角负鼎,无羡昔人;转海回天,复闻今日。”
hǎi fèi hé fān海沸河翻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清 洪昇《长生殿 合围》:“抵多少雷轰电转,可正是海沸河翻。”
hǎi bù yáng bō海不扬波比喻太平无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hǎi jiǎo tiān yá海角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唐 白居易《浔阳春 春生》诗:“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huàn hǎi fú chén宦海浮沉指官场生涯曲折复杂,变化不定。茅盾《子夜》:“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
wén shān huì hǎi文山会海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sāng tián cāng hǎi桑田沧海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shòu shān fú hǎi寿山福海寿象山那样久,福象海那样大。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多福。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22回:“屏门上,挂一轴‘寿山福海’的横披画。”
hé lián hǎi yàn河溓海晏见“河溓海夷”。唐·陈集源《龙龛道场铭序》:“地平天成,河溓海晏。”
hǎi yàn hé qīng海晏河清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太平盛世。河:黄河;晏:平静。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水西南台道遵和尚》:“一言启口,振动乾坤,山河大地,海宴河清。”
céng jīng cāng hǎi曾经沧海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shí chén dà hǎi石沉大海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
hǎi shì shèn lóu海市蜃楼蜃:蛤蜊。古代传说蜃能吐气成楼台的形状。实际上是大气由于光线折射把远外的楼台等城市景物显现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幻景多出现在夏天的海边或沙漠地带。现比喻虚无缥缈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西汉 司马迁《史记 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shān yáo hǎi cuò山肴海错犹言山珍海味。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5回:“当下山肴海错,不记其数。”
chéng fú fú hǎi乘桴浮海桴:小筏子。乘小筏子浮游海外。比喻远行。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sì hǎi chéng píng四海承平国家持久太平。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tī shān háng hǎi梯山航海登山航海。比喻长途跋涉,经历险远的旅程。《宋书 明帝纪》:“日月所照,梯山航海;风雨所均,削衽袭带。”
hǎi shì shān méng海誓山盟指着山、海发誓;订立盟约。表示要象高山大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相爱相许时的誓约。誓:誓言;盟:盟约。也作“山盟海誓”。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hǎi fèi shān liè海沸山裂海水沸腾,山石崩裂。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亦作“海沸山摇”。明 张凤翼《红拂记 髯客海归》:“坐谈间早辨龙蛇,把袖里乾坤做梦里蝴蝶,狠的人海沸山裂,不禁支发,空跌双靴。”
hú dǎ hǎi shuāi胡打海摔比喻经得起磕碰,不娇贵。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胡打海摔的惯了的。”
zuàn shān sāi hǎi钻山塞海比喻做极为困难的事。沙汀《淘金记》二:“只要你干,我钻山塞海总来一个。”
shān nán hǎi běi山南海北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huí shān zhuǎn hǎi回山转海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澨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清·王晫《今世说·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澨,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hǎi shuǐ nán liáng海水难量海水是不可以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淮南子 泰族训》:“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hǎi wū chóu tiān海屋筹添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kuān hóng hǎi liàng宽洪海量同“宽宏大量”。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主人家宽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帘邀皓月,再谁想开宴出红妆。”
hǎi nèi dàn rán海内澹然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wén jiāng xué hǎi文江学海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shān zhēn hǎi xū山珍海胥山珍:山野出产的珍贵食品。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泛指丰盛的菜肴。明·吴承恩《湲堂永日图序》:“山珍海胥,鼎食宫居者,大夫之养也。”
sì hǎi chéng fēng四海承风指全国都接受教化。《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kuà shān yā hǎi跨山压海跨过高山,接近大海。喻势力扩展。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下卷:“党与既成,则连衡同恶,跨山压海。”
hǎi wū tiān chóu海屋添筹海屋:寓言中堆存记录沧桑变化筹码的房间;筹:筹码。旧时用于祝人长寿。宋 苏轼《东坡志林》卷二:“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yí shān kuà hǎi移山跨海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谈,《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
sì hǎi jiǔ zhōu四海九州指全中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jiǔ zhōu sì hǎi九州四海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bì hǎi qīng tiān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唐 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shān zhēn hǎi wèi山珍海味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wèng tiān lǐ hǎi瓮天蠡海自瓮窥天,以瓢测海。喻识见短浅。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引》:“稍为是正,瓮天蠡海,亡当大方。”
rén shān rén hǎi人山人海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ēn shān yì hǎi恩山义海恩爱像高山一样重,情义像大海一样深。形容恩惠深,情义重。宋·晁端海《卜算子》:“恩义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黄金北斗高,这一分,何由买?”
xié shān chāo hǎi挟山超海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hǎi nèi dǐng fèi海内鼎沸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shì hǎi méng shān誓海盟山同“山盟海誓”。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誓海盟山心已许,几番浅笑深颦。”
shēng sǐ kǔ hǎi生死苦海佛教语。指众生轮回六道,生生死死,茫无涯际,有如大海。唐·慧能《坛经·行由品》:“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dào shān xué hǎi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qíng tiān niè hǎi情天孽海孽:罪恶。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
fú yú hǎi wài扶余海外指遥远的外国。柳亚子《诗翁行哭李少石》:“从兹双宿复双飞,扶余海外三年久。”
hǎi nà bǎi chuān海纳百川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wǔ zhōu sì hǎi五洲四海泛指世界各地。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zòng héng sì hǎi纵横四海纵横:奔驰无阻。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比喻无敌于世。《三国志通俗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得志则纵横四海。”
hú chī hǎi hē胡吃海喝无节制地大吃大喝。
fān jiāng dǎo hǎi翻江倒海把大江大海都翻转过来;形容水势很大;现在多用来形容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也用以形容混乱不堪破坏极甚的情况。唐 李筌《太自阴经》:“东温而层冰澌散,西烈则百卉摧残,鼓怒而走石飞沙,翻江倒海。”
guān yú hǎi zhě nán wéi shuǐ观于海者难为水观:看。看过大海再看江河就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比喻见过大世面的人眼界高。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zhěn shān fù hǎi枕山负海见“枕山襟海”。明·张煌言《山头重筑海塘碑记》:“台之缑城,枕山负海。”
dōng hǎi shì bō东海逝波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piāo yáng guò hǎi飘洋过海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hé qīng hǎi yàn河清海晏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唐 顾况《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
piāo yáng háng hǎi飘洋航海同“飘洋过海”。
shān bāo hǎi róng山包海容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宋·释惠洪《韩廉使奉御赞》:“究其心胸,山包海容,表里不隔,八窗玲珑。”
lián shān pái hǎi连山排海形容数量多、规模大。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咸丰六年》:“初八日,得大雨四五寸,河水深一尺,蝗仍连山排海而来,不知内地受伤否?”
zhì zài sì hǎi志在四海犹志在四方。北周·庾信《燕射歌辞·角调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俭,心包宇宙而无骄盈。”
wǔ hú sì hǎi五湖四海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hǎi kuò tiān gāo海阔天高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唐·刘氏瑶《杂曲歌辞·暗别离》:“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hǎi méng shān zhòu海盟山咒犹言海誓山盟。明·梁辰鱼《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咒,都随一江逝水东流。”
jīn zhī bò hǎi金鳷擘海喻诗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彻。
yì hǎi ēn shān义海恩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mù kōng sì hǎi目空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hóu mén sì hǎi侯门似海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遂。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唐·崔郊《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chóu shān mèn hǎi愁山闷海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yí shān huí hǎi移山回海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南宫词纪 题情 琥珀猫儿坠》:“移山回海,招赘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
zhū chén cāng hǎi珠沉沧海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明·吾邱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
dǎo hǎi fān jiāng倒海翻江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宋 陆游《夜宿阳山矶将晓大雨北风甚劲遂抵雁翅浦》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白浪如山泼入船,家人惊怖篙师屋。”
yí shān zào hǎi移山造海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朱德《和何香凝主任〈农村〉原韵》之二:“移山造海志掀天,千万人民涌向前。”
míng yáng sì hǎi名扬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
hé hǎi qīng yàn河海清宴见“河清海晏”。清·纳兰性德《金山歌》:“河海清宴,中外乐康。”
cāng hǎi yí zhū沧海遗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新唐书 狄仁杰传》:“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tóu shān cuàn hǎi投山窜海山、海,荒凉边远之地。指有罪而被放逐到荒凉边远的地区。唐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若使事得其实,罪当其身,则将浴兰沐芳,自屏于烹鲜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窜海,转死沟壑,岂能明目张胆,托书自陈耶?”
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东海而死赴:往,去。跳进东海淹死。形容决心很大。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dà hǎi lāo zhēn大海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枚针。比喻范围大;没有线索;事情很难办成。含有白费力气之意。明 王錂《春芜记 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搅祸似干柴引火。”
hǎi dǐ lāo yuè海底捞月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kǔ hǎi wú yá苦海无涯苦海:比喻极困苦的环境。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金·长筌子《百宝妆》词:“苦海无涯,生灭甚时彻。”
hǎi kū jiàn dǐ海枯见底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ròu shān jiǔ hǎi肉山酒海肉积得像山一样高,酒像海水一样多。形容丰盛的酒席。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原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jiāng fān hǎi dǎo江翻海倒犹江翻海沸。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9回:“虎踞深林,顷刻里江翻海倒;蜂屯三澨,一霎时火烈烟飞。”
sì hǎi jiē xiōng dì四海皆兄弟“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hǎi dài qīng shì海岱清士海岱: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海内。海内的清廉之士。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xiān hé hòu hǎi先河后海谓分清源流。《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xué hǎi wú yá学海无涯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指对知识的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学海:指知识;涯:边际。明 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
yì shān ēn hǎi义山恩海恩义像海一样深,像山一样高。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hǎi dǐ lāo zhēn海底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rù hǎi suàn shā入海算沙①到海底数沙子。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明·宋濂《杭州灵隐寺故辅良大师石塔碑铭》:“教秉固当学,若沉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tiān yá hǎi jiǎo天涯海角天的边缘;海的尽头。形容非常偏僻遥远的地方。也指彼此相隔极远。涯:边。唐 吕岩《绝句》:“天涯海角人求我,行到天涯不见人。”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负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负载。比喻才能特异。宋·陈亮《笏记》:“皇帝陛下,日照天临,海涵地负。”清·王韬《重刻〈曾文正公文集〉叙》:“公具海涵地负之才,出其余力为词章,已足以弁冕群贤,推倒一世。”
yún bēi hǎi sī云悲海思如云似海的愁思。《梁书·豫章王综传》:“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cuī shān jiǎo hǎi摧山搅海摧:毁坏;搅:搅动。能摧毁高山搅动大海。形容威力和声势很大。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二折:“到来日战鼓连天,喊声振地,猛烈神摧山搅海,连珠炮有似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