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失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wǎng rán rú shī惘然如失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迷惘,好像失落了什么东西似的。宋·洪迈《夷坚丙志·蔡十九郎》:“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wàn wú shī yī万无失一万:很多;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7卷:“子诚能如是,心无异缘,六根自静,默然而究,万无失一也。”
jìn tuì shī cuò进退失措见“进退无措”。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昔之照壁后,訾相人物,指摘仪度,见其或被上官诋诃,进退失措者,莫不群笑,声闻于外。”
zuò shī liáng jī坐失良机不主动及时行动而失去好机会。清 昭槤《啸亭杂录 木果木之败》:“若不审敌势,坐失良机,使兵心至于溃败。”
chǔ zhì shī dàng处置失当处理问题的方式不适合。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过去家父对列位有些处置失当之处,驱逐你们出了庄子,流落外乡,受了几天苦,委屈了众人。”
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北齐 杜弼《为东魏檄蜀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jī bù kě shī机不可失机:时机。好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比喻机会难得。五代 安重荣《上石敬瑭表》:“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yī shī zú chéng qiān gǔ hèn一失足成千古恨比喻一旦犯下严重错误或堕落,就成为终身的憾事。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不及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mào shī guǐ冒失鬼言语、举动鲁莽、轻率的人。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回:“冒失鬼!京城地面容得你撒野?”
ruò yǒu suǒ shī若有所失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形容神情怅惘;心神不定的样子。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南朝 梁 刘孝标注:“怅然若有所失。”
mí tú shī ǒu迷途失偶迷途:迷失道路;偶:伴侣。迷失了道路,丢失了朋友。指遭到不幸或陷于孤独。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慌若迷途失偶,黡如深夜撤烛。”
zhāng huāng shī cuò张慌失措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wàng cān shī qǐn忘餐失寝废:停止;寝:睡觉。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志。明·崔时佩《西厢记·北堂负约》:“小生只为小姐,忘餐失寝,梦断魂芳,常忽忽如有失。”
yǎn kǒu shī shēng掩口失声谓忍不住笑出声来。明·马愈《马氏日抄·风异》:“众闻予言,将以为诞也,皆掩口失声。”
shī bài wéi chéng gōng zhī mǔ失败为成功之母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zhì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shī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旧唐书 宇文融传》:“臣闻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夫千计,亦有一得。”
hún wáng pò shī魂亡魄失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汉·杨雄《羽猎赋》:“魂亡魄失。”
lín qī shī wù临期失误临:及,到。到了预先约定的时间却失约了。指不守诺言《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却乃连日酗酣,临期失误,使百辟仓皇骇愕以失色。”
jiāo lóng shī shuǐ蛟龙失水蛟:传说的无角龙。蛟龙失掉了赖以生存的水。比喻英雄失去凭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不可,蛟龙失水,蝼蚁足以制之。”
yuán biē shī guī援鳖失龟比喻得不偿失。《淮南子·说山训》:“杀戎马而求狐狸,援两鳖而失灵龟,断右臂而争一毛,折莫邪而争锥刀,用智如此,岂足高乎?”
diū hún shī pò丢魂失魄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从树丛后面猛跳出来,那家伙吓得丢魂失魄,尖叫一声,返身就跑。”
bǎi bù shī yī百不失一失:过失,错误。万无一失。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会失误。东汉 王充《论衡 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jīng huáng shī cuò惊惶失措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惶恐;举止失去常态。唐 李百药《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yī jǔ liǎng shī一举两失举:举动。指一件事带来两方面的损失。形容十分错误的举动。《纲鉴抄略》:“朝廷一举而两失。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道辅。”
liú luò shī suǒ流落失所流转沦落,没有安身的地方。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单符郎全州佳偶》:“吾至亲骨肉流落失所,理当收拾,此乃万不得已之事。”
shī hún dàng pò失魂荡魄形容心意烦乱,精神恍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严蕊]乃是个绝色的女子。一应琴、棋、书、画、歌舞、管弦之类,无所不通……所以人见了的,没一个不失魂荡魄在他身上。”
zì wǒ dé zhī,zì wǒ shī zhī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从我手里得到的东西,又从我手里失去。比喻兴败无常或得失相抵。《梁书·邵陵王纶传》:“高祖叹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yōu róu shī duàn优柔失断优柔:迟疑不决;断:决断。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旧唐书·高祖纪论》:“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
máng rán zì shī茫然自失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食不寝,以至骨立。”
bǎi wú shī yī百无失一百:很多;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zhōng liú shī zhōu,yī hú qiān jīn中流失舟,一壶千金壶:匏:一种瓜,形似葫芦,佩带在腰间可以渡河,南方称为腰舟。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宝贵。《鹖冠子 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物使然。”
shī dào guǎ zhù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qiè píng zhī zhī,bù shī shǒu qì挈瓶之知,不失守器挈瓶:汲水用的小瓶。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职守。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wàn bù yī shī万不一失万:很多;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汉·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一失。”
chēng rán zì shī瞠然自失瞠:瞪着眼睛。瞪着眼睛好像丢了东西一样。形容失神的神态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1回:“不意到了山东汶上县,便遇了一个小才女,便令小弟瞠然自失。”
máng rán shī cuò茫然失措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宋史·夏国传》:“种谔在绥德节制诸军,闻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书召燕达,战怖不能下笔。”
pò yè shī chǎn破业失产破:毁坏。家业破败财产散失。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中》:“今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亲戚分离,人怀思慕之心。”
shuǎng rán ruò shī爽然若失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论》:“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huǎng rán ruò shī恍然若失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9回:“金钟儿听了这一番言语,恍然若失,心上愧悔的无地自容。”
wén léi shī zhù闻雷失箸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róng rǔ dé shī荣辱得失荣耀和耻辱,得到和失去。明·洪应明《菜根谭》:“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qín sè shī tiáo琴瑟失调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汉书 董仲书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jīng kǒng shī sè惊恐失色害怕得脸都变了色。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满朝文武见皇帝如此震怒,个个惊恐失色,替黄道周捏了一把冷汗。”
rú yǒu suǒ shī如有所失好象丢失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南朝宋 刘孝标注:“怅然若有所失。”
nián jiǔ shī xiū年久失修年代久远,荒废失修。鲁迅《最艺术的国家》:“然而这民国年久失修,连招牌都已经剥落殆尽,彷佛花旦脸上的脂粉。”
zhì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sh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智者:聪明人;虑:思考,谋划;失:差错。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广武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qín shī qí lù秦失其鹿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chéng bài dé shī成败得失得:得利。失:失利。成功与失败,得到的与丢掉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步骘传》:“成败得失,皆如所虑,可谓守道见机,好古之士也。”
shī jīng dǎo guài失惊倒怪犹失惊打怪。惊恐;慌张。《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惊倒怪落三魂。”
wǎng rán ruò shī惘然若失心里总不大自在;好像失掉什么东西似的。惘然:失意的样子;若:好像。宋 洪迈《夷坚志》:“次日,彷徨于案间,惘然如失。”
gù cǐ shī bǐ顾此失彼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头绪繁多;无法兼顾全面。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6回:“分军为三:一军攻麦城,一军攻纪南城,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shī zhī dōng yú失之东隅早上丢失了(晚上又收回来);比喻开始失败(最后取得成功)。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uó jǐ shī qī度己失期估计己经误了期限。
cāng huáng shī cuò仓皇失措仓皇:匆忙而又慌张;措:措置;安排。指忙乱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宋 王楙《野客丛书 魏证蒯通》:“不以事败而遽变前说,要胸中有守而然,异乎仓皇失措,遽变前说者也。”
shì fēi dé shī是非得失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宋·朱熹《辞免兼实录院同修撰奏状》:“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无史学,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实有善善恶恶之心。”
jīng huáng shī sè惊惶失色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yǎ rán shī xiào哑然失笑失笑: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哑然:形容笑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汉 赵晔《吴赵春秋 赵王元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sàng shī dài jìn丧失殆尽全部失去。
yán duō bì shī言多必失言:话;失:失误;错误。话说得多了;一定有失误的地方。《鬼谷子 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jǔ cuò shī dàng举措失当举措:举动、措置;失当:不恰当。举动安排不得当。先秦 管仲《管子 禁藏》:“举措失当,众民不能成。”
bù shī shí jī不失时机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这时离国共分裂还有两个月,如果……努力去做,还不失时机。”
sài wēng shī mǎ塞翁失马边塞一老人丢失一匹马;后此马归来;并带回一匹骏马。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从长远看;也许会得到好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sàng shēn shī jié丧身失节身受污辱,失去节操。鲁迅《小说旧闻钞·红楼梦》:“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wàn bù shī yī万不失一失:失误,差错。一万次中也不会失误一次。形容非常有把握。亦作“万不一失”、“万无一失”、“万无失一”。《韩非子·解老》:“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
shī zhāng mào shì失张冒势冒冒失失的样子。《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张冒势,恁唬我一跳。有要没紧,两头回来游魂哩。’”
jǔ zhǐ shī cuò举止失措措:安放,放置。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睿闻知两处危急,举止失措,甚是惊慌。”
xiǎo jǐ dé shī小己得失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小雅》讥小己之丢失,其流及上。”
yuán míng shī shí缘名失实缘:循沿。从事物表面的名义出发去探求事物,没有得到事物真实的本质。宋·苏轼《震奎阁碑》:“汉明以察为明,而梁武以弱为仁,皆缘名失实,去佛远甚。”
dòng bù shī shí动不失时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机。”
shī zhāng shī zhì失张失志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清平山堂话本 简贴和尚》:“那婆子听得叫,失张失志,出去迎接来叫的官人。”
shī lín zhī niǎo失林之鸟失去树林的鸟儿。比喻无处藏身与生活。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回:“何乃进不偶用,退不获安,呼吸若穷池之鱼,行止比失林之鸟,忧伤之心,不能亡已!”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张皇失错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元·杨景贤《西游记·三官逢盗》:“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错。”
huàn dé huàn shī患得患失患:忧虑。没有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张皇失措惊慌得不知怎么才好。元 杨景贤《西游记》:“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措。”
jīng huāng shī sè惊慌失色见“惊惶失色”。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shí bù kě shī时不可失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战国策·秦策四》:“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dà shī rén wàng大失人望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史记·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chěng jǐ shī zhòng逞己失众逞:放任。指由着性子胡来会失去众人的支持。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盖骄则恃己轻人,骄则逞己失众,失众无以御人,那得不败。”
bù shí guī cuō不失圭撮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形容数量准确。东汉 班固《汉书 律历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zhāng huáng shī cuò张徨失措见“张皇失措”。朱自清《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徨失措。”
wèi xiǎo shī dà为小失大为了小利,造成巨大损失。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九回:“你若不肯,他就告诉了大老爷,找你点错处,革掉了你,你能为小失大吗?”
zuò shī jī yí坐失机宜白白地失掉机会。清·昭梿《嘨亭杂录·木果木之败》:“兵家之事,宜于乘锐直进。若不审敌势,坐失机宜,使兵心至于溃败。虽欲振起,不易得也。”
xiān jiè zhī shī纤芥之失纤芥:细微;失:过失。形容极小的过错。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春秋纪纤芥之失。”
gōng xiá zhǐ shī攻瑕指失批评缺点,指出失误。清·顾炎武《与友人书》:“今此旧编,有尘清览。知我者当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遗诸后人。”
jī bù kě shī,shí bù zài lái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旧五代史 晋书 安重荣传》:“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shī zhī háo lí,chà yǐ qiān lǐ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陈书 虞荔传》:“夫安危之兆,祸福之机,匪独天时,亦由人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据重位而不倾,执大节而不失,岂惑于浮辞哉?”
jìn tuì shī jù进退失据据:依据;凭借。前进、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安身;亦指进退两难。宋 陈亮《谢安比王导》:“温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故气不足以决之,而进退失据。”
zuò shī shì jī坐失事机同“坐失机宜”。王闿运《丁锐义传》:“坐失事机,谁执其咎。”
qióng tōng dé shī穷通得失穷:不得志;通:畅达。遭遇的坎坷与顺利,利益的得与失。指人生遭遇。清·胡泉《<聊斋志异>续题》:“快平生,穷通得失,悲欢笑骂假荒唐。”
jiāo bì xiāng shī交臂相失犹言交臂失之。唐·冉元一《薛刚墓志》:“齐体合欢,交臂相失。”
shuǎng rán zì shī爽然自失见“爽然若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
jiǔ hòu shī yán酒后失言酒喝多了以后,不能自持,说了不该说的话。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6回:“是我一时愚蠢,不是了,酒后失言,反被那婆娘瞒过了,怪兄弟相闹不得。”
kǔ gēng shāng jià,kǔ yún shī suì楛耕伤稼,楛耘失岁楛:粗恶;稼:庄稼;耘:除草;岁:年谷成熟,收成。指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的收成。战国·赵·荀况《荀子·天论》:“楛耕伤稼,楛耘失岁。”
yán duō yǔ shī言多语失话说多了就难免有说错的地方。清·石玉昆《小五义》第27回:“贤弟,你的言多语失,怎么拜把子?”
máng zhōng yǒu shī忙中有失匆忙当中难免有失误。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6回:“这是他忙中有失,也是命中造定,归咎何人?”
dé ér fù shī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wáng hún shī pò亡魂失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jīng hún shī pò惊魂失魄同“惊魂丧魄”。《抗日歌谣·歌颂八路军》:“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