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色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xǐ xíng yú sè喜形于色 | 形:表露;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 《北史 高允传》:“允喜形于色,语人曰:‘天恩以我笃老,大有所赉,得以赡客矣。’” |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千里餽粮,士有饥色 | 指远粮不解近饥。 | |
guó sè tiān xiāng国色天香 | 原指牡丹花色香俱佳;后又指女子容貌出众。 | 唐 李濬《松窗杂录》:“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nú yán bì sè奴颜婢色 | 犹言奴颜婢睐。 | 宋·王禹偁《送柳宜通判全州序》:“与夫谄权媚势,奴颜婢色,因采风谣司漕运者言而得之者远矣。” |
yǐ máng biàn sè以盲辨色 | 用盲眼去辨别色彩。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 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
fèn rán zuò sè忿然作色 | 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 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 馈:赠送。缺粮时从千里之外送来,难免士兵挨饿。比喻远粮不解近饥,远水不解近渴。 | 郑观应《盛世危言·恳荒》:“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精兵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 |
sè rú sǐ huī色如死灰 |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 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 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
shuǐ tiān yī sè水天一色 | 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 | 唐 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cài shū zhī sè菜蔬之色 | 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 | 晋·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
wǔ sè wú zhǔ五色无主 |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
xiù sè kān cān秀色堪餐 | 秀色:美女的姿容或自然的美景;堪:可;餐:吃。形容女子容貌秀丽动人或景色非常美。 | 宋·柳永《爱恩深》词:“黄花开,淡泞细香明艳,尽天与,助秀色堪餐。” |
chéng yán hòu sè承颜候色 | 看人脸色行事,不敢有不同意见。 | 北齐 魏收《魏书 寇治传》:“畏避势家,承颜候色,不能有所执据。” |
xiān zī yù sè仙姿玉色 | 形容女子姿态容貌极美。 | 明 谢谠《四喜记 巧夕宫筵》:“宫中郑娘娘,乃是郑参政之女,数月前选入宫中,仙姿玉色,世上无双。” |
gè sè rén děng各色人等 | 色:种类;人等:人们。社会上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61回:“各色人等,务望各安本分,勿再稍事纷扰,自召虚惊。” |
yí yán yuè sè怡颜悦色 | 犹和颜悦色。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行者又道:‘汝等莫顺口儿答应,等我去了,你就不来奉承。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 |
shēng sè huò lì声色货利 | 货:指钱财;利:指私利。贪恋歌舞、女色、钱财、私利。泛指寻欢作乐和要钱等行径。 | 《尚书 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 |
mín yǒu cài sè民有菜色 | 菜色:饥饿的脸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 《汉书 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 |
shēng sè gǒu mǎ声色狗马 | 声色:歌舞和女色;狗马:养狗和骑马。后来二语连用;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唐 白居易《悲哉行》:“平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
è yán lì sè恶言厉色 | 说话和脸色都很严厉。 |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三八章:“洪珊老师虽然照样是恶言厉色的把书茵斥骂一顿,但态度已经和缓下来了。” |
píng fēn qiū sè平分秋色 | 秋色:秋天景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 | 唐 韩愈《昌黎集 卷二 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 |
miàn sè rú tǔ面色如土 | 见“面如土色”。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众兵都面面厮觑,不敢则声。” |
jiāng tiān yī sè江天一色 | 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 |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bù lù cí sè不露辞色 | 辞色:言辞神色。不让心里的打算从话音和脸色上流露出来。形容说话沉着老练。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
hào sè zhī tú好色之徒 | 好:喜欢;色:情欲;徒:人(多指坏人)。贪爱女色;玩弄女性的人。 |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gè sè gè yàng各色各样 | 犹言各式各样。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7回:“却说盛公子一派话儿,把官亲投任的人,各色各样,形容的一个详而且尽。” |
shén fēi sè wǔ神飞色舞 | 犹眉飞色舞。形容兴高采烈。 | 曾朴《孽海花》第22回:“正想虔诵经文,却不知怎的心上总是七上八下,一会儿神飞色舞,一会儿肉跳心惊,对着经文一句也念不下去。” |
dé yì zhī sè得意之色 | 得意:称心如意。因非常称心如意而露出傲慢的神色。 | 鲁迅《书信集·答有恒先生》:“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 |
chóu yán nǎn sè愁颜赧色 | 赧:羞惭脸红。面带愁容和愧色。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0回:“宋江、卢俊义出内,卸了公服檏头,上马回营,面有愁颜赧色。” |
zhèng sè lì cháo正色立朝 | 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 |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chá yán guān sè察颜观色 | 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 | 清 唐甄《潜书 食难》:“吾老矣,岂能复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颜观色,以求无拂于人,吾不能也。” |
mù mí wǔ sè目迷五色 |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hú guāng shān sè湖光山色 |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 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
sè yì shuāng jué色艺双绝 | 色艺:容貌和技艺。姿色和技艺都绝无仅有,非常美妙。 | 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为帝言陇西氏色艺双绝,帝艳心焉。” |
zòng qíng jiǔ sè纵情酒色 | 酒色:酒和女色。指沉迷于花天酒地和色欲之中。 | 《剪灯余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武弁则纵情酒色,文吏则惟事空言。” |
sè fēi méi wǔ色飞眉舞 | 色:脸色,表情。形容人非常得意兴奋的样子。 | 清·杨复吉《梦阑琐笔·蔡涛》:“蔡曰:‘步月山坞,忽闻清音,令人色飞眉舞。’” |
miàn yǒu nán sè面有难色 |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贾大少爷因为奎官之事,面有难色,尚未回答得出。” |
bái sè kǒng bù白色恐怖 | 白:惨白。指反动派残酷镇压人民的恐怖气氛。 | 鲁迅《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
yǒu shēng yǒu sè有声有色 | 既有声音;又有色泽。形容表演或说话十分生动、精彩。 | 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记》:“其意从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 |
hún cán sè chǐ魂惭色褫 | 惶愧失色,惊恐不安。 | 唐·司空图《释怨》:“二子魂惭色褫,跼听玉音。” |
shēng sè bù dòng声色不动 |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动:变动。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非常镇静。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火样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声色不动,化做一杯雪水。” |
zhà máo biàn sè乍毛变色 | 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 |
mù sè cāng máng暮色苍茫 | 指时已傍晚,天色昏暗,眼前的景物已模糊不清。 | 《茅盾散文 旅踪屐痕 海参崴印象》:“海参崴在冬季白昼时间极短。上午八时天还未大亮,下午五时,已经暮色苍茫。” |
wǔ sè xiāng xuān五色相宣 | 各种相互映衬。形容诗歌辞藻华丽。 | 《宋书 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
qiū sè píng fēn秋色平分 |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 《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宋·李朴《中秋》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
shén sè zhāng huáng神色张皇 | 张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同“神色仓皇”。 | 清 张春帆《九尾龟》第七十六回:“正在无可奈何,只听得楼梯上一阵脚步声音,当差的已经回来,和那先去的李升一同走了进来,神色张皇,满头流汗。” |
biàn sè yì róng变色易容 | 变、易:改变。色、容:脸色、表情。形容惊惶失措的神情。 | 《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
miàn rú tǔ sè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 《敦煌变文集 捉季布传文》:“归到壁前看季布,面如土色结眉额。” |
qiú mǎ shēng sè裘马声色 | 衣轻裘,乘肥马,醉心歌舞,迷恋女色。谓贪图享受,生活糜烂。 | 明 归有光《宋史论赞 诸王总论》:“宋诸王咸以文雅自饬,工笔札,喜《诗》《书》,不专溺于裘马声色之间,盖其风流自上被之也。” |
xiāng xíng shī sè相形失色 | 形:对照。相比之下;显得不足。 | 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
xǐ nù bù xìng yú sè喜怒不形于色 |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 《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
chǐ yá chūn sè齿牙春色 | 形容爽朗地大笑。 | 宋·陶彀《清异录·作用》:“娄师德位贵而性通豁,尤善捧腹大笑。人谓师德笑,为齿牙春色。” |
xiāng shì shī sè相视失色 | 彼此相看,变了脸色。多形容惊慌、惊诧的情状。 | 钱基博《吴禄贞传》:“时良弼、姚锡光在座,相视失色。” |
tān shēng zhú sè贪声逐色 | 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始从怀妊至孾婴孩,长得身躯六尺才;弃德背恩行不孝,贪声逐色纵心怀。” |
yī lù huò sè一路货色 | 一路:同一类。货色:货物。比喻同一类丑货。 | 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叫我看,一进了他们这个大染缸,就全变成一路货色了。” |
sè yì jué lún色艺绝伦 | 色艺:容貌和技艺;伦:同类。容貌和技艺超群拔俗,在同类中绝无仅有。 | 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师师无所归,有倡籍李姥者,收养之。比长,色艺绝伦,遂名冠诸坊曲。” |
biàn yán biàn sè变颜变色 | 颜:脸色。因内心的惊惧激怒等而改变面色。 | 管桦《不讲理的人》:“阔大爷注意到两个老头变颜变色的有点为难的样子,便惊讶地竖起眉毛。” |
sè dǎn mí tiān色胆迷天 | 色:女色。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吴氏经过儿子几番道儿,也该晓得谨慎些,只是色胆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顾。” |
sè lì nèi rěn色厉内荏 | 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 |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shū xíng guǐ sè殊形诡色 | 殊:特殊;诡:怪异;色:景象。形容事物形状特殊,稀奇古怪。 | 明·刘基《螇螰》:“凡物之殊形诡色,而无益于民用者,皆可谓之祥,可以谓之妖者也。” |
jiàn mào biàn sè鉴貌辨色 | 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
biàn liǎn biàn sè变脸变色 | 因内心惊、惧、急、怒而改变面色。 | 《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那知李尚尚一听,就变脸变色地发起脾气来。” |
hái nián zhù sè还年驻色 | 恢复年轻,永葆青春。 | 南朝·梁·刘孝标《山栖志》:“金盐重于素壁,玉豉贵于明珠,可以养性销痾,还年驻色。” |
dān dòu jiàn sè箪豆见色 | 比喻计较小利。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
bó rán biàn sè勃然变色 |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
wú yán luò sè无颜落色 | 失色,面无人色。 |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唬得他无颜落色,惊得他手脚难抬。” |
shēng sè quǎn mǎ声色犬马 | 声:歌舞;色:女色;犬:养狗;马:骑马。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宋 苏辙《龙川别志》上卷:“不然,血气方刚,若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
yàn sè yào mù艳色耀目 | 颜色鲜艳,光彩耀眼 |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第七卷:“莫非玉羁、金勒、宝艠、花鞢、艳色耀目,香风袭人。” |
jí yán jù sè疾言倨色 | 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同“疾言遽色”。 | 《醒世恒言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稍不率教,辄跪于家庙之前,痛自督责,说自已德行不足,不能化诲……直待兄弟号泣请罪,方才起身。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也。” |
bù lù xíng sè不露形色 |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 |
mǎn liǎn chūn sè满脸春色 | 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 | 茅盾《子夜》:“谈话自然又热闹起来,刚才发牢骚的朱吟秋和陈君宜也是满脸春色。” |
bù lù shēng sè不露声色 | 露:显露;声:说话的声音或语气;色:脸上的表情。指不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声音、语气和表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 | 清 王韬《淞隐漫录 蓟素秋》:“女知为所绐,特不知何人设此坑阱。女固黠,不露声色,静以待之。” |
tiān xiāng guó sè天香国色 | 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 唐 李濬《松窗杂录》:“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
yōu xíng yú sè忧形于色 | 形:表现。色:面色表情。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 | 《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
àn rán wú sè黯然无色 | 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 清 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
jìng yán lìng sè静言令色 | 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 | 东汉 班固《汉书 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 |
chǎn cí lìng sè谄词令色 | 说奉承人家的话,扮作讨好人家的表情。《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 《东周列国志》八○回:“勾践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谄词令色,以求免刑诛。” |
xíng sè cōng cōng行色匆匆 | 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 | 唐 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
háo wú xùn sè毫无逊色 | 表示比得上,丝毫不差。 | |
sè zhōng è guǐ色中饿鬼 |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
xián xián yì sè贤贤易色 | 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 语出《论语 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jí shēng lì sè疾声厉色 | 言语急促,神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 | 明 马愈《马氏日抄 胡宗伯》:“虽盛怒,未尝疾声厉色。” |
guān wàng fēng sè观望风色 | 观望:看风头。指犹豫不定,坐观情势发展,以便见机行事。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7章:“由于黎的态度逐步软化,原属国民党的国会议员纷纷南下或者躲在六国饭店里观望风色。” |
tiān zī guó sè天姿国色 | 天姿:天生的姿色;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 《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
guān mào chá sè观貌察色 | 观察脸色以揣测对方的心意。 | 《韩非子 八奸》:“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
fēng shēng mù sè风声目色 | 声:歌舞;色:女色。指纵情声色。 | 唐·张鷟《朝野佥载》第二卷:“殿中侍御史王旭括宅中别宅女妇,风声目色。” |
sè lì dǎn bó色厉胆薄 | 色:神色。厉:严厉、凶猛。薄:脆弱。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
yì xíng yú sè义形于色 | 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 《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xià qì yí sè下气怡色 | 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 | 《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
fēng yún biàn sè风云变色 | 风云:比喻变幻的局势。比喻局势变化大。 | 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 |
chūn sè nǎo rén春色恼人 | 恼:撩拔,挑逗。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 宋·王安石《夜直》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
tān cái hǎo sè贪财好色 | 贪图财货,喜好女色。 | 《汉书·高帝纪》:“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 |
sè dǎn bāo tiān色胆包天 |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胆包天,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 |
bó rán zuò sè勃然作色 | 作色:变脸色。因恼怒或惊怕而变脸色。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 |
xiǎng zhèn shī sè响震失色 | 响:回声;震:响雷。像听到回声或响雷一样迅速变了脸色。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权以示群下,莫不震响失色。” |
wēi yán zhèng sè危言正色 |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 | 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
sè shuāi ài qǐn色衰爱寝 | 色:姿色;寝:平息,停止。指因容颜衰老而失去爱宠。 |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陈秋碧<山坡羊>》:“色衰爱寝从来话,忆西陵松阴露华。” |
máng hán sè zhèng芒寒色正 | 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 唐·刘禹锡《柳河东集序》:“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宋·张孝祥《代季父上陈枢密书》:“此数公者,声称德望,炳然较著,真与芒寒色正者比。” |
jīng huáng shī sè惊惶失色 |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 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