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目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yú mù jiān zhū鱼目间珠见“鱼目混珠”。《参同契》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宋·司马光《稷下赋》:“珷玞乱玉,鱼目间珠,泥沙涨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芜。”
chù mù xīng tàn触目兴叹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zhí méi nù mù直眉怒目形容发怒的样子。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七:“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直眉怒目骂他。”
zhāo rán zài mù昭然在目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魏书·杨播传》:“若率众一临,方寸各乱,人人思归,则郡围自解。不战而胜,昭然在目。”
nù mù xiāng shì怒目相视
méi mù chuán qíng眉目传情用眉眼的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意。常用来形容用眼色表示爱情。参见“眉来眼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传情未了时。”
máng mù chóng bài盲目崇拜指盲从崇拜别人。梁遇春《醉中梦话(二)》:“屈服于权威的座前已是我们的国粹,新文学家用不着再抬出许多沾尘不染的洋圣人来做我们盲目崇拜的偶像。”
zhāng méi nǔ mù张眉努目扬起眉毛,瞪着眼睛。喻粗犷浅露。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芙蓉道楷禅师》:“山僧今日向诸人面前,说家门已是不著便,岂可更去胞堂入室,拈槌竖拂,东喝西棒,张眉努目,如痫病发相似。”
chù mù jǐng xīn触目儆心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清·林则徐《拿获行动盗犯袁溃等审明定拟折》:“并将各犯首级在于上下游干革命枭示,俾各触目儆心。”
dèng mù jié shé瞪目结舌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 顾嘉蘅》:“群知为广文子,异而询之,瞪目结舌不能对。”
miàn mù zhēng níng面目狰狞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shì mù yǐ dài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àn jiàn chēn mù案剑瞋目案:同“按”,握住;瞋目:瞪眼。手握宝剑,怒目而视。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
mù bù xié shì目不邪视邪:通“斜”。眼睛不偷看旁边。比喻为人行止端方。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
mù bù jiàn jié目不见睫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人无自知之明。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chēn mù liè zì瞋目裂眦愤怒地睁大眼睛,显出盛怒的模样。西汉·刘安《淮南子·秦族训》:“高渐离为之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直穿冠。”
dòng xīn chù mù动心怵目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qián kǒu cè mù钳口侧目
dòng xīn yú mù动心娱目动心:为外物诱惑而感情波动;娱:快乐。打动人心并使人快乐。宋·陈亮《跋朱晦庵送写照郭秀才序后》:“及凡世间可动心娱目之事,皆斥去弗愿,若将浼我者。”
guò mù bù wàng过目不忘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强;也形容给人的印象深刻。《晋书 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mù zì jìn liè目眦尽裂目眦:眼眶。眼眶都瞪裂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语本《史记 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mù bù shí dīng目不识丁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旧唐书 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càn làn duó mù灿烂夺目五光十色令人眩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1卷:“梦见天上五色云霞,灿烂夺目。”
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mù bù páng shì目不旁视视:看。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20回:“李玄此时一秉虔诚,目不旁视。”
yī mù shí háng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mù bù xié shì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mù wú quán niú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mù dèng kǒu dāi目瞪口呆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bǐ mù lián zhī比目连枝比目:比目鱼,传说仅一眼,须两鱼并游;连枝:连在一起的树枝。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元 贾固《醉高歌过红绣鞋 寄金莺儿》:“乐心儿比目连枝,肯意儿新婚燕儿。”
mù dìng kǒu dāi目定口呆同“目瞪口呆”。《说唐》第二一回:“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
mù xiù méi qīng目秀眉清目:眼睛;秀:秀丽;眉:眉毛;清:清新。形容人容貌清秀俊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更兼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
mí rén yǎn mù迷人眼目迷惑他人视线,使人分辨不清。指耍花招欺骗人。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些人也是敌人的第五纵队,不过比前一种稍具形式上的区别,借以伪装自己,迷人眼目而已。”
shāng xīn hāo mù伤心蒿目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bì rén yǎn mù避人眼目见“避人耳目”。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chēng mù zé shé瞠目咋舌瞠:瞪着眼睛。瞪眼伸出舌头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桂芳与文炜听了,不由的瞠目咋舌者,竟不知于冰为何如人。”
zhòng mù zhāo zhāng众目昭彰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昭彰:明显。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见得轻放过了你。”
yuè mù shǎng xīn悦目赏心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叶圣陶《倪焕之》十七:“农场里的木芙蓉开了,共引为悦目赏心的乐事。”
nù méi zhēng mù怒眉睁目瞪大眼睛,咬紧牙关。形容愤恨之极茅盾《大泽乡》:“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mù wú yú zǐ目无余子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没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清 梁启超《新民说》:“目无余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
mù xuàn shén yáo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yǒu mù gòng dǔ有目共睹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mù guāng rú jìng目光如镜眼光像镜子一般明亮。宋·邹应龙《鹧鸪天》:“生日到,转精神。目光如镜步如云。年年长侍华堂宴,子子孙孙孙又孙。”
mù zhēng kǒu dāi目怔口呆同“目瞪口呆”。茅盾《惊蛰》:“当下那霹雳似的一声,真把所有在场的贵客都吓得目怔口呆。”
jīn bì guā mù金篦刮目比喻翻然醒悟。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然今及铁舰之未来功也,吾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缓也。”
mù zhī yǎn jiàn目知眼见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放着恁般目知眼见的倒不嫁,难道到在那些酒包饭袋里去搜觅?”
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黧黑黧: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黄帝》:“年老力弱,面目黧黑。”
mù zhōng wú rén目中无人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说唐》第七回:“你看他目中无人,待我去打这狗头下来。”
chù mù jīng xīng怵目惊心惊:震惊。看见事态严重,心里感到震惊。闻一多《龙凤》:“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
mù yǔ é shùn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明·王志坚《表异录·邑里》:“目语额瞬,言市人精黠也。”
jué mù xuán mén抉目悬门见“抉目吴门”。傅蓴《次韵和亚子》:“抚头看镜斯何事,抉目悬门事可哀。”
mù xuàn shén duó目眩神夺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
sǐ yì míng mù死亦瞑目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清·袁枚《与香亭书》:“是即吾家之佳子弟,老夫死亦瞑目矣。”
chěng huái yóu mù骋怀游目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游目:远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guāng cǎi yì mù光彩溢目犹光彩夺目。《太平御览》卷七○三引晋·裴启《语林》:“[石崇]乃命取珊瑚,有三尺,光彩溢目者六十七枚。”
guāng cǎi duó mù光彩夺目光彩:光泽和颜色;夺目:耀眼。形容光彩极为鲜艳;极为耀眼。形容事物美好;引人注目。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玉台翠树,光彩夺目。”
shì xīn yú mù适心娱目犹言喜心悦目。清·周亮工《书影》第十卷:“予谓名人适心娱目,偶一为之,亦复何损。”
jué mù dōng mén抉目东门见“抉目吴门”。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yī mù shù xíng一目数行犹一目十行。清·钮琇《觚剩续编·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试卷皆亲自批阅。阅则连长几于中堂,鳞摊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坛,剑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数行。”
yī mù wǔ xíng一目五行犹一目十行。《辽史·杨遵勖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
jīng xīn cǎn mù惊心惨目眼见之后内心震动,感到悲惨。清·俞蛟《梦厂杂著·春明丛说·人骨箸记》:“骷髅累累,杂骨如竹头木屑,堆置墙角如阜……不禁惊心惨目。”
mù luàn jīng mí目乱睛迷见“目乱精迷”。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景乐寺》:“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精迷。”
chēn mù àn jiàn瞋目案剑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chù mù jiē shì触目皆是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chēng mù ér shì瞠目而视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fǎn mù chéng chóu反目成仇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清 曹雪芹《红楼梦》:“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mù guāng rú dòu目光如豆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孙中山《行易知难》第六章:“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
guā mù xiāng kàn刮目相看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í méi shàn mù慈眉善目形容人的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老舍《老张的哲学》:“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zhēng níng miàn mù狰狞面目形容凶恶的相貌。《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结同“目瞪口呆”。王以仁《流浪》:“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
héng méi dèng mù横眉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同“横眉努目”。南宁《检验工叶英》:“[废品]好像是唉声叹气,抱怨自己的主人,又好像是在横眉瞪目地指责自己的主人。”
gāng jǔ mù zhāng纲举目张纲;鱼网上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yóu mù chěng guān游目骋观纵目观望,尽览景物。汉·蔡邕《汉津斌》:“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mù kōng yú zǐ目空余子眼里没有别人。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同“目中无人”。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如果遇到对方有弱点,就更加盛气凌人,目空余子。”
mù dèng shén dāi目瞪神呆瞪:眼睛发愣。眼睛发愣,神情呆滞。形容吃惊的样子。清·李汝珍《镜花缘》第18回:“登时惊得目瞪神呆,惟恐他们盘问,就要出丑。”
mù dèng shé qiáng目瞪舌强同“目瞪口呆”。宋·陈亮《众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辈之中夺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强,不知所以为策。”
mù dèng kǒu zhāng目瞪口张同“目瞪口呆”。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
mù dèng kǒu wāi目瞪口歪形容气极时的神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员,一面回头命宝玉:‘不许动!回头有话问你!’”
mù bù kuī yuán目不窥园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东汉 班固《汉书 董仲书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jīn gāng nǔ mù金刚努目形容面目威猛可畏。《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sǐ yě míng mù死也瞑目瞑目:闭眼。死而闭眼。指死后没有什么牵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
gān xīn míng mù甘心瞑目瞑目:闭上眼睛,指死去。心甘情愿,死了也不遗憾。《后汉书·马授传》:“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mù guāng duǎn qiǎn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mù bù rěn jiàn目不忍见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mù bù gěi shǎng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清·戴名世《雁荡记》:“环左右前后而列者,争奇献怪,目不给赏。”
mù tiǎo xīn yǔ目窕心与眉目传情,内心相许。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yuān jiān chái mù鸢肩豺目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梁冀传》:“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
jiù tóu shēn mù臼头深目形容相貌丑陋。汉·刘向《新序·杂事》:“齐有妇人,极丑无双,号曰无盐女。其为人也,臼头深目,长壮大节。”
héng méi lì mù横眉立目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běn lái miàn mù本来面目本来:原来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来的样子。宋 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常如故。”
mù kōng yī shì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明 焦竑《李氏焚书序》:“宏甫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忏者。”
bì mù sè tīng闭目塞听塞:堵塞。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东汉 王充《论衡 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mù chéng xīn xǔ目成心许目成:以目传情,心意相通。许:允许;许诺。形容男女双方以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亦作“目成眉语”、“目成心授”。明·梅鼎祚《玉合记·缘合》:“罗敷知他有夫,不着紧目成心许,虽多梦见,此生应见稀。”
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掩:遮盖。堵住人家耳朵;遮着人家的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欺骗人。《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jǔ shì zhǔ mù举世瞩目举:全;瞩目:注视。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战国 楚 屈原《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国语 晋语》:“则恐国人这瞩目于我也。”
huō rén ěr mù豁人耳目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chù mù jīng xīn触目经心见到而萦烦于心。明·何大复《感春》诗:“风光物色元非恶,触目经心偏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