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意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wú běn shēng yì无本生意 | 没有成本的买卖。 | 艾煊《大江风雷》第一部:“强盗是官土匪,又是无本生意,连蒋委员长也是嘴上不讲心里暗暗称赞。” |
tóng xīn yī yì同心一意 | 心志一致。 |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
chū yú yì wài出于意外 | 见“出于意表”。 | 《黄绣球》第四回:“自想这件事真出于意外,必须自家投到,中诉明白,不能平白地叫妻子良受诬辱。” |
qíng shēn yì zhòng情深意重 | 情意深重。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
zhēn xīn zhēn yì真心真意 | 犹真心实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 |
yì qì xiāng dé意气相得 | 形容志趣极其相合。 | 唐·李百药《北齐书·高乾传》:“魏领军元叉,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接乾甚厚。” |
yì xiǎng bù dào意想不到 | 料想不到,没有料到。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今日这般寒冷,满天雪片飘扬,仙姑忽来下顾,真是意想不到。” |
yáng yáng dé yì扬扬得意 | 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隋炀帝逸游召谴》:“独杨素残忍深刻,扬扬得意,以为‘太子由我得立’。” |
yì lǎn xīn huī意懒心灰 | 犹心灰意懒。 | 元·乔吉《乔梦符小令·玉交枝·头适二曲》:“不是我心灰意懒,怎陪伴愚眉肉眼。” |
yì chū wàng wài意出望外 | 出乎意料之外。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六月间,又得宗师录取一名科举,意出望外,从此准备进场之事。” |
sān xīn liǎng yì三心两意 | 见“三心二意”。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两意。” |
gù rén zhī yì故人之意 | 故人:旧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
gāo qíng yuǎn yì高情远意 | 见“高情远致”。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西昆体》:“义山诗世人但称颂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
yǐ cí hài yì以词害意 | 见“以辞害意”。 |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
zhí wén hài yì执文害意 | 谓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 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推考其故,盖提举盐事司执文害意,谓非贫乏不在此数。” |
bù zú jiè yì不足介意 | 不值得放在心上。 | 明 陶宗仪《辍耕录 落水兰亭》:“大风覆舟,行李皆淹溺无余,彝斋立浅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兰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
yì lǎn xīn yōng意懒心慵 | 懒、慵:怠倦,消沉。心情怠倦消沉。亦作“意慵心懒”。 | 元·季子安《粉蝶儿·题情》套曲:“这些时意懒心慵,闷恹恹似痴如梦。” |
diǎn tóu huì yì点头会意 | ①形容机灵乖觉。②表示允可、赞许。 | 《水浒传》第七二回:“柴进唤燕青,附耳低言:‘你与我如此如此。’燕青是个点头会意的人,不必细问,火急下楼。” |
xīn mó yì chuǎi心摩意揣 | 摩:揣测;揣:量度。用心揣摩测度。 | 唐·薛逢《上中书李舍人启》:“心摩意揣,虑计神筹。” |
xīn tián yì qià心甜意洽 | 洽:和谐。心中舒适,意愿和洽。形容心情愉悦、舒畅。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宝玉正在这个心甜意洽之时,又兼姐妹们说说笑笑,哪里不肯吃?” |
xīn huāng yì jí心慌意急 | 同“心慌意乱”。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灯又半明半灭,又看见玉姐吊在梁间,心慌意急。” |
wén bù jìn yì文不尽意 | 意:意思。文章未能完全表达出意思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3卷:“圆光如日,有炎如烟,周绕我体,如同金刚,文不尽意,犹待诀言。” |
chū zì yì wài出自意外 | 出于意料之外。 | 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余怜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
yán jiǎn yì shǎo言简意少 | 简:简练;简洁。语言简洁;内容贫乏。 | |
yì zài bǐ qián意在笔前 | 亦作“意在笔先”。①谓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②作诗文先作思想上的酝酿,然后着笔。 |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
xīn ruǎn yì huó心软意活 | 软;温和。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
biàn shēng yì wài变生意外 | 变:变化。指意外发生变故。 | 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枢密赵文正公》:“时甫罹大变,众心未一,事机少忽,变生意外。” |
bù zú wéi yì不足为意 | 足:值得。不值得介意。 | 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 |
xīn xīn dé yì忻忻得意 | 心情欢喜自觉快意。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0回:“那些小旦,取在十名前的,他相与的大老官来看了榜,都忻忻得意。” |
dé yì wàng xiàng得意忘象 | 谓只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式。 | 唐·梁肃《止观统例议》:“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
luò huā yǒu yì,liú shuǐ wú qíng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 比喻这一方面有情,那一方面无意(多指男女恋爱)。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卷五十 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 |
gōng qí wú bèi,chū qí bù yì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其:敌方;意:意料。乘敌方没有防备突然攻击,行动出乎对方意外。 | 春秋·齐·孙武《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
zhǐ kě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
zhí yì bù huí执意不回 |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别人。 |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
zhì yì chéng xīn至意诚心 | 至意:诚意。诚心诚意。 | 明·阙名《万国来朝》第二折:“则为我至意诚心,忠肝义胆,我也并无偏背。” |
yì yōng xīn lǎn意慵心懒 | 慵:懒。心意消沉懒散。 | 明·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相公,非弹不惯,只是你意慵心懒。” |
cí jiǎn yì zú辞简意足 | 简:简要;足:充实,完备。文词简要而内容充实。 | 元·白珽《湛园静语·叶水心》:“如此数卷,辞简意足,一坐骇然。” |
wú sī yǒu yì无私有意 | 自己虽无私心,别人则将认为有意。意为要避嫌疑。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8回:“他是梁山泊造反的人,我如何与他厮见!无私有意,你可回他话道,只说我卧病在床,动止不得,难以相见。” |
ē yì shùn zhì阿意顺旨 | 阿意:迎合他人心意;顺旨:顺从君主意图。曲意逢迎,顺从君主的意图。 | 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人规戒》:“汉人于交友故旧,动存规戒,其不肯阿意顺旨,以限于非义,此风凛然可喜。” |
yì wàng yǐ guò意望已过 | 已经超出了原先的愿望。 | |
shén gōng yì jiàng神工意匠 | 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妙,非人力所能为。 | 赵朴初《平等院》诗:“岂只是象教庄严继盛唐?更别有神工意匠。” |
guǎ qíng báo yì寡情薄意 | 缺少情意。 | 《水浒传》第一一○回:“公孙胜道:‘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只得曲允。’” |
bù yǐ cí hài yì不以词害意 | 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
xīn láo yì rǒng心劳意冗 | 同“心劳意攘”。 | 明·无名氏《女真观》第二折:“昨夜个愁没乱更长漏永,今日个神恍惚心劳意冗。” |
fáng yì rú chéng防意如城 | 意:心思,指私欲。指严格遏止私心杂念,象守城防敌一样。 | 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 守口如瓶》:“富郑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语。” |
kě yǐ yì huì,bù kě yán chuán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 会:领会,理解。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 清·刘大魁《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
yì qì zì ruò意气自若 | 自若:不改常态,还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亦作“意气自如”。 | 《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 |
xīn zhī qí yì心知其意 | 意:意义。心中领会了文章的主旨或技艺的要领。 | 《史记 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
qǔ yì yíng hé曲意迎合 | 同“曲意逢迎”。 |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又有一等巧于钻营,专工窥探上司之性情嗜好,曲意迎合。” |
yán jiǎn yì shēn言简意深 | 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 清·赵翼《瓯北诗话·陆放翁诗》:“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 |
yán bù jìn yì言不尽意 | 言:说的话;尽:完全。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多用于信的末尾。 | 《周易 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fēi yì xiāng gān非意相干 | 非意:意料之外;干:冒犯。意外的无故冒犯。 | 晋 王隐《晋书 卫玠传》:“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
chū rén yì biǎo出人意表 | 表:外。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 《陈书 袁宪传》:“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每有新议,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 |
bàn xīn bàn yì半心半意 | 半:不完全。不充分地或不完全地,不十分热心地,只是敷衍应付。 | 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
zhuān xīn yī yì专心一意 | 一心一意。 | 《汉书·翟方进传》:“其专心一意毋贷,近医药以自持。”汉·陆贾《新语·怀虑》:“专心一意,身无境外之交,心无欹斜之虑。” |
háo bù jīng yì毫不经意 | 毫:丝毫。指丝毫不往心里去。 | 葛琴《罗警长》:“警长毫不经意的,从那黑泥中插过去,昂昂地跨着大的踏步。” |
hào xué shēn sī,xīn zhī qí yì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深:深入。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 |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
qiǎn cí lì yì遣词立意 | 同“遣辞措意”。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你这小妮子,学得几时唱,就晓得遣词立意。” |
jiǎ rén jiǎ yì假仁假意 | 伪装仁慈,其实内心奸恶。 | |
huī xīn sàng yì灰心丧意 | 犹言灰心丧气。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因方才一段话已经灰心丧意,恨娘家不给争气,又兼昨夜园中受了那一惊,也实在没精神。” |
háo bù jiè yì毫不介意 | 毫:丝毫;介:进入。丝毫也不往心里去。也作“毫不在意”。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
cí bù dǎi yì词不逮意 | 犹言词不达意。 | 清·龙启瑞《覆唐子实书》:“嗣有四乡联团之议,曾泐数行奉达,仓卒中词不逮意。” |
xīn huāng yì luàn心慌意乱 | 心里慌乱;没有主意。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孩儿自从接了电报之后,心慌意乱。” |
xīn máng yì jí心忙意急 | 犹心慌意乱。 | 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一折:“见一人急高呼骤征踠,慌的我兜战马急回还,心忙意急将人盼。” |
qiáng jiān mín yì强奸民意 | 反动统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群众头上;硬说成是人民群众的意愿。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2回:“后来老袁强奸民意,凡政、绅、军、商各界,无不有请愿书。” |
yì zhōng rén意中人 | 心意相知的友人,后多指心中所眷恋的人。 | 晋·陶潜《示周祖谢三郎》:“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
yǐ cí hài yì以辞害意 |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
gè rú qí yì各如其意 | 各:各自;如:如愿。指各自都如愿以偿。 |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每诏令议义,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
zhì zú yì mǎn志足意满 | 犹志得意满。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恒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满。” |
è yì zhòng shāng恶意中伤 | 出自恶毒用心去攻击诽谤诬陷伤害别人。中伤:说坏话攻击陷害别人。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 |
qiān lǐ sòng é máo,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情谊深重。 | 吴强《红日》第15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气,吃一点!” |
hé zú jiè yì何足介意 | 何:怎么;介意:放在心上。指没有必要放在心上。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度尚传》:“所亡少少,何足介意!” |
zhū yì zhī fǎ诛意之法 | 诛:惩罚,责备。以意图和动机论罪,不问实际结果如何。也指深刻的议论。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集注:“夹子之言,亦《春秋》诛意之法也。” |
sì yì wàng xíng肆意妄行 | 肆意:任意。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 | 《五代史演义·自序》:“其狡且羯者,挟诈力以欺凌人世,一或得志,则肆意妄行。” |
èr sān qí yì二三其意 |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
mìng cí qiǎn yì命词遣意 | 见“命辞遣意”。 | 王闿运《郭新楷传》:“军檄笺启,日有百数,新楷命词遣意,轻重悉宜。” |
yì luàn xīn huāng意乱心慌 | 心中惊慌忙乱。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一旦有警,早已吓得意乱心慌。” |
kōng tán kuài yì空谈快意 | 快意:使内心感到痛快。信口开河地高谈阔论,却不付诸行动,只是为了口头痛快。 | 毛泽东《论持久战》:“或者只是空谈快意,并不准备真正去做。” |
tóng xīn hé yì同心合意 | 同“同心一意”。 | 东汉·班固《汉书·匡衡传》:“朕嘉与君同心合意,庶几有成。” |
qiǎn yán cuò yì遣言措意 | 同“遣辞措意”。 | 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的当,有执事之实。” |
yù yì shēn yuǎn寓意深远 | 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 | 宋 沈作喆《寓简》卷一:“诗之作也,其寓意深远,后之人莫能知之其意之所在也。” |
shū bù jìn yì书不尽意 | 犹书不尽言。 | 《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
suí yì yī piē随意一瞥 | 匆匆地一瞥;不完全注意。 | |
zuì wēng zhī yì醉翁之意 |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rú yì suàn pán如意算盘 | 比喻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或只从好的方面作出打算。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4回:“好便宜!你倒会打如意算盘!十三个半月工钱,只付三个月!你同我了事,我却不同你干休!” |
èr xīn liǎng yì二心两意 | 形容意志不专一、不坚定。 | 汉 王充《论衡 閑时》:“夫天地之神,用心等也。人民无状,加罪行罚,非有二心两意,前后相反也。” |
xū qíng jiǎ yì虚情假意 | 虚假的情意。指虚伪做作;假装殷勤。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我也见出你那心来了,一味在我面上虚情假意,到老还疼你那正经夫妻。” |
má bì dà yì麻痹大意 | 麻痹:一种病态;身体某部分肢体失去知觉。比喻对事物现象不经心;失去警觉;粗心大意。 | 巴金《坚强战士》:“我要当心,不能麻痹大意,我应当找个隐蔽的地方。” |
qǔ yì fèng yíng曲意奉迎 | 见“曲意逢迎”。 |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虽曲意奉迎,动辄得咎,人咸不平。” |
yì dé zhì mǎn意得志满 | 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亦作“志得意满”。 |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 |
jí xiáng rú yì吉祥如意 | 祥:祥瑞。吉利祥和;万事如意。多用祝颂他人美满称心。 | 南北朝 张成《造像题字》:“为亡父母敬造观音像一区,合家大小八口人等供奉,吉祥如意。” |
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礼轻情意重 | 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 元 李致远《还牢末》:“兄弟,拜义如亲,礼轻义重,笑纳为幸。 |
xián wài zhī yì弦外之意 | 弦:乐器上发音的丝线。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 《南史 范晔传》:“其中体趣,言之不可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
yì zhuǎn xīn huí意转心回 |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 宋 朱熹《朱子语类 训门人 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
quán quán zhī yì惓惓之意 | 惓惓:恳切。诚恳的心意。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2回:“知章奉意,到家宣谕李白,且备述天子惓惓之意。” |
qíng tóu yì zuǐ情投意忺 | 同“情投意合”。 | 明·陈铎《锦庭乐·春怨》套曲:“忆王孙,乍交欢,情投意忺,永远效鹣鹣。” |
shén mí yì duó神迷意夺 | 谓精神迷乱,情思恍惚。 | 唐·裴铏《传奇·昆仑奴》:“生归达一品意,返学院,神迷意夺,语减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暇食。” |
chū hū yì liào出乎意料 | 指出人意料。 |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准备对付可能的突然事变,使党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变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损失。” |
yíng yì chéng zhǐ迎意承旨 | 旨:意图。善于迎合,顺承受别人的心意。 | 《新五代史·唐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刘氏多智,善迎意承旨,其他嫔御莫得进见。” |
yán jìn yì yuǎn言近意远 | 同“言近旨远”。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所谓言近意远,合《三百篇》之旨也。” |